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为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奋力开创援外医疗工作新局面,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的指导下,中国医学论坛报开辟“中国援外医疗步入新时代”主题宣传专栏,展现中国援外医疗队在受援国因地制宜开展临床和科研工作,使更多的医疗卫生专业人员了解中国援外医疗队“一流医生”在外开展的专业性工作,鼓舞医疗队员士气,增强中国援外医疗队员的使命感、归属感与荣誉感,激励更多优秀卫生健康工作者加入援外医疗事业。
2023年10月20日,在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第24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队长,时任北京友谊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王振常作为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之一受到表彰。
时间拨回2014年,埃博拉疫情在西非的暴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国际社会构成了挑战,世界卫生组织称其为自1976年首次发现该病毒以来规模最大、最严重、最复杂的一次疫情。“有些人因为埃博拉走了,中国人却因为埃博拉来了。”2014年8月,由王振常带领的第24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逆行前往西非国家几内亚,在一年半时间内完成了医疗援建、疫情分析、防护督导和公共卫生体系培训等多方面工作。
2025年3月,已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王振常作为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工作组成员随第31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重返故地,中几友好医院的发展让他心生感慨:时间在变,使命不变,中国医疗队将持续关注和支持几内亚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
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暴发,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组建的第23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即将离任;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组建的第24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临危受命,在疫情高峰逆行至疫情前线,王振常被选派为医疗队队长。
作为死亡率极高的烈性传染病,埃博拉的肆虐为非洲甚至世界蒙上了一层死亡的阴影。第24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到达前,中几友好医院就有9名医务人员感染,6人因此离世,医疗队的援助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高度重视,在出发前对队员进行充分的专项培训,并先后选派5批次由传染病、重症医学、公共卫生专家组成的防疫专家组,配合医疗队进行科学防控。
完善的储备是工作快速开展的保障。接管几内亚的疫情防控工作后,中国医疗队肩负国家使命,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整体布局。作为医疗队队长,王振常表示,他最担心的还是安全问题。既要打胜仗,也要零感染,保证医疗队“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他和全体队员的目标。
抵达几内亚后,王振常马上带领医疗队制定了一套周密的埃博拉防控培训计划和防护措施,正面迎击埃博拉。疫情暴发之初,由于医疗信息条件滞后等多种原因,未能引起当地政府的充分重视。随着病毒在全球拉响警报,形势的严峻引发了国际多方关注。中国以大国担当的责任意识,首先从观念上引导当地政府及医务人员重视;其次在技术层面为几内亚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
2014年,王振常参加“中国—几内亚埃博拉公共卫生培训班”开班仪式
“疫情的快速发展对几内亚的公共卫生体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王振常回忆。为落实帮助非洲国家有效应对和防控埃博拉疫情的承诺,我国政府提出无偿帮助几内亚政府培训1000名公共卫生医师,以提升当地防控埃博拉的能力。由王振常作为培训任务组组长,第24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与北京市公共卫生专家组共同组建了一支培训团队,负责开展几内亚的埃博拉防控培训任务。
培训分别在几内亚的人民宫或各级政府单位进行,培训对象主要包括几内亚的政府官员和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不要小看政府官员的作用!”王振常强调,“只有让政府官员在培训中建立公共卫生观念、了解公共卫生策略、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和疫情防控才能跟得上。”
培训工作自2014年12月起开展,历时2个月。医疗队与国内组派的公共卫生专家组协同配合,累计为几内亚培训了1679名公共卫生人员,其中包括医务人员500名,社区工作者600名,总统府、卫生部、安全部、国际合作部、外交部、科纳克里市政府等国家行政人员近600名。这项培训工作不仅指导了几内亚当时的埃博拉疫情防控,也为其建立公共卫生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异国他乡开展大规模医疗培训并不容易。面对潜在的文化差异,培训也要“入乡随俗”才不会“水土不服”。为更好地推进培训开展,医疗队先对更受当地人信任的几内亚医生进行培训,再指导他们培训更多基层医生和民众,最终通过调查问卷确保培训质量。同时,及时了解疫情动态对精准防控至关重要。医疗队成员和防疫专家组深入疫情前线,与几内亚卫生部及世界卫生组织当地机构建立密切联系,参与每周的西非疫情例会并完成疫情分析报告,根据动态及时调整防控计划。在大家的协同努力下,培训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并获得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
2015年,王振常获得几内亚共和国国家授勋委员会颁发的国家勋章
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医疗队也积极开拓学科援建,结合当地条件提供医疗技术支持与指导,并根据各专业特点,提出学科建设和规划建议,提高几内亚医疗技术水平。依托北京友谊医院的综合优势和国家政府支持,医疗队建立了与中几友好医院的多项对口合作项目,包括放射影像诊断技术援助和培训、超声引导下介入诊疗技术及培训、微创外科诊疗技术等为提高几内亚的医学诊疗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经过医疗队的努力,中几友好医院先后实现了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腹腔镜微创治疗、CT血管造影、药品信息化等新技术,以及财务管理信息化,为建设数字化医院打下了基础。
1968年,北京友谊医院首次派出医护人员参加北京市组建的第一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此后多次派出医护人员或者整建制派出医疗队执行援外医疗任务。2014年8月至2016年2月,第24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逆行出征,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9年后,当年的援外“新兵”带着又一批援外“新兵”重返故土,在同一片土地上迎接新挑战、续写新篇章。
2025年,王振常与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工作组同赴几内亚送行第31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
2025年,重返几内亚,王振常与昔日同事合影
中国始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与践行者,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上的主旨讲话中提出的卫生健康伙伴行动,为中非合作擘画了新蓝图,也为援外医疗工作赋予了新的使命。回顾9年前这段宝贵的援外经历,王振常院士总结道,有效的国际援助与合作首先要深入实地了解一手情况和前线真实需求,确保援助布局精准、有针对性;援助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必须紧密结合当地文化、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坚持因地制宜;提供的物资、技术和方案应具备本土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防止“水土不服”;在行动上要尊重受援方的自主性与节奏,量力而行。援助的核心目标应是赋能而非替代,唯有如此,才能化解潜在冲突,提升援助实效,实现可持续的共同发展。
2018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访问北京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提到,在刚果出现新的埃博拉疫情后,有34名来自几内亚的医生参与了那里的埃博拉疫情救援。他们当年接受了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医疗培训,现在已能帮助非洲其他国家的人民抗击埃博拉疫情。这正是中国援外医疗从“输血式援助”转变为“造血式援助”的最好体现和对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绝佳诠释。
对此,几内亚当地民众和医疗界更是深有体会。第24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开展的埃博拉防控培训,不仅为当时疫情防控提供了专业指导,更让几内亚公共卫生体系实现了迅速发展,成为日后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坚实力量。重返几内亚时,街头硬化的地面、河道垃圾的减少、医院设施的完善,都说明9年前播下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正为这片贫瘠的非洲大地带来无尽生机。此外,王振常院士还推动建立了长期人才培养机制,每年选拔几内亚医学生到首都医科大学进修,持续为当地医疗事业“造血”,让援外医疗成果不断延续,为当地医疗水平提升和全民健康保障发挥了长远而特殊的作用。
“当时去的队员出发前很多都写了遗书。”王振常院士回忆道。但提起这段经历,艰苦之外,他更愿意把它当作对人生经历的一种完美补充。从求学,到工作,到援藏、援外,再到现在,常在多重身份中转换的王振常院士对自己人生的各段经历都如数家珍。他认为,不同的文化和环境体验,不仅丰富了个人阅历,也让自己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充分锻炼,面对困难更加从容,对家庭、工作更加珍惜,对国家和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加强烈。2023年,王振常先后获评“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感慨地称,这一年是自己收获最大的一年。特殊的时代给了他不一样的挑战,而勇于担当和付出也让他向时代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16年,第24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凯旋
2023年,王振常获评“时代楷模”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记者 黄琳琳
图片来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