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艾帕洛利托沃瑞利单抗r/mCC全人群获益,四药联合方案mPFS达16.4个月

2023-10-25作者:医学论坛报秋宇资讯

2023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上,齐鲁制药的创新抗肿瘤药物——组合抗体艾帕洛利托沃瑞利单抗(QL1706)联合化疗药物加或不加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r/mCC)的II期临床研究公布了最新研究结果1,为r/mCC治疗领域提供了新思路,有望挑战标准一线治疗方案。基于此项研究,本报特别邀请到浙江省肿瘤医院楼寒梅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高庆蕾教授进行专访,就研究数据、双免疫疗法等前沿话题分享他们的专业观点。



楼寒梅 教授

浙江省肿瘤医院

浙江省肿瘤医院妇瘤放疗科 科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近距离放射治疗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近距离放射治疗专委会青委会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放射治疗分会妇科肿瘤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治疗分会妇科肿瘤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治疗分会近距离放射治疗学组委员



不受PD-L1表达影响,全人群获益

四药联合方案mPFS达16.4个月


video

楼教授介绍,双药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是目前r/mCC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2。然而,每一位妇科肿瘤医生都渴望能在现有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突破既往有限的疗效,为r/mCC全人群带来更多的获益。组合抗体艾帕洛利托沃瑞利单抗应运而生,力求突破目前的临床困境。在这项II期临床研究中,患者分别接受艾帕洛利托沃瑞利单抗联合化疗(队列1)或再联合贝伐珠单抗(队列2)治疗,试图探索这种新的联合治疗方案在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r/mCC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最新公布的数据展示了艾帕洛利托沃瑞利单抗一线治疗r/mCC具有良好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生存获益1。截至2023年4月24日,中位随访时间共14.0个月,60例患者中有58例患者至少接受了1次基线后疗效评估。ORR为81.0% (95% CI, 68.6–90.1),其中8例患者完全缓解(CR),39例患者部分缓解(PR)。疾病控制率(DCR)达98.3% (95% CI,90.8–100.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达14.3个月(95% CI,9.2个月–不可评估),中位总体生存(mOS)仍在随访中,尚未达到。值得特别关注的是,队列2的mPFS达到了16.4个月,数值上超过了未联合贝伐珠单抗的队列1(12.5个月)。

图1. 靶病灶最佳缓解百分数


图2. 无进展生存期Kaplan-Meier曲线

video

安全性方面,虽然所有患者均出现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但并未观察到新的安全信号,总体安全性可控。最常见的TRAEs包括白细胞计数减少、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和贫血,其中71.7%患者出现≥3级TRAEs。治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SAEs)的发生率为33.3%,26.7%患者出现导致停药的TRAEs,≥3级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的患者仅为13.3%。


图3. 入组患者TRAEs发生率


图4.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

video

当前,r/mCC的治疗仍然是妇科肿瘤领域所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已有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方案尚存在一定局限性。上述研究结果显示出艾帕洛利托沃瑞利单抗作为我国原研的组合抗体药物,为宫颈癌领域提供了更丰富的治疗思路,其联合化疗加或不加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方案能够在不区分PD-L1表达水平的未经治r/mCC患者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寒梅教授表示艾帕洛利托沃瑞利单抗在宫颈癌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应用价值,相信III期临床研究结果的公布后,艾帕洛利托沃瑞利单抗能够为宫颈癌双免疫治疗领域带来更多循证医学证据,为更多宫颈癌患者带来切实的获益。



高庆蕾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瘤科

国家“万人计划”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癌症中心卵巢癌质控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湖北省临床肿瘤协会妇科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擅长妇科恶性肿瘤手术与综合治疗

长期围绕卵巢癌的早诊、转移和耐药开展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

以第一完成人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

以第一/通讯作者在the Lancet Digital Health、J Exp Med、Nature Commun、Mol Cancer等杂志发表SCI论文80篇,IF>10分18篇,平均IF 7.5分,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



艾帕洛利托沃瑞利单抗前景广阔

宫颈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助力健康中国


video

高庆蕾教授指出,r/mCC的治疗是名副其实的妇科肿瘤领域难题,5年生存率不足20%3。作为“热”肿瘤,理论上宫颈癌可以通过应用PD-1抑制剂等ICI取得较好的疗效4。遗憾的是,现有的临床研究显示,单靶点免疫治疗的r/mCC疗效并不理想5

近年来,KEYNOTE-826等临床研究让我们看到了免疫联合治疗的良好前景,然而,目前FDA批准的帕博利珠单抗适应证仅涵盖了PD-L1阳性宫颈癌患者6

此外,PD-1抑制剂、CTLA-4抑制剂等ICI在抗肿瘤过程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虽然双靶点联合用药能够产生更好的抗肿瘤活性7,但临床医生却不得不顾忌叠加用药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以艾帕洛利托沃瑞利单抗为代表的双功能组合抗体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兼顾疗效和耐受性的治疗方案。现有研究显示其在单药治疗或联合治疗宫颈癌方面均具有较好的疗效1、8,且新型组合抗体平台Mabpair®改造了抗体结构,使得艾帕洛利托沃瑞利单抗既同时阻断PD-1和CTLA-4,又降低了CTLA-4抗体产生的不良反应8。综上,艾帕洛利托沃瑞利单抗显示出了十分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今后或将成为宫颈癌治疗领域的有力之选。

video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马丁教授作为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妇科肿瘤医学中心负责人牵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吴令英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袁光文教授等专家们前期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启动了宫颈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项目。近两年,先后颁布了《中国宫颈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标准》《子宫颈癌手术治疗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标准中国专家共识》等多项指导共识。此外,今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印发肿瘤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的通知,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宫颈癌规范化诊疗的高度重视。

2023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正式成为首批宫颈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试点单位。为充分响应国家号召,发挥试点单位能动性,落实国家癌症中心工作要求,我院成立了宫颈癌规范诊疗试点建设工作委员会,并通过积极开展多学科诊疗(MDT)、持续监测和评价宫颈癌诊疗质量指标以及患者随访等多项具体工作,实际地改善了宫颈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此外,在质控数据上报和管理、教育与培训等方面,我院也建设了相应的体系。相信这些举措能够对我国宫颈癌规范化诊疗水平的提升做出贡献,助力早日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

video
除了早筛早诊之外,改善晚期或复发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是推动“健康中国2030”的重要方法。只有做好这“一头一尾”,才能全面、切实地改善我国癌症患者的生存情况。

当前,免疫联合治疗已成为提高生存率的重要策略。双免疫联合的治疗模式仍在不断的探索中,如何精准地筛选和甄别双免疫治疗的优势人群,将免疫治疗个体化,或将是未来宫颈癌治疗领域的重要方向。

我们期待着能有更多像艾帕洛利托沃瑞利单抗这样的国产良药问世,为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1.2023 ESMO Abstract, 2023,34(S2):S509 ,743MO

2.周晖,刘昀昀,罗铭等.《2023 NCCN子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志,2023,39(02):189-196.

3.巨宇叶,张芳芳,王晓慧. 复发性宫颈癌的治疗现状及进展[J].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21,48(1):56-60.

4.韩品,温静,刘雨晨等.PD-1/PD-L1抑制剂治疗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的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22,49(04):393-397.

5.J Clin Oncol. 2017 Dec 20;35(36):4035-4041.2. Hyun Cheol Chung et al., 2021SGO Abstract41);N Engl J Med. 2022 Feb 10;386(6):544-555

6.Colombo N, et al. Pembrolizumab for Persistent,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Cervical Cancer. N Engl J Med. 2021 Nov 11;385(20):1856-1867.

7.李涛,张侃,杨文雨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TLA-4在实体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协和医学杂志,2023,14(03):652-659.

8.Zhao, Y., Ma, Y., Zang, A. et al. First-in-human phase I/Ib study of QL1706 (PSB205), a bifunctional PD1/CTLA4 dual blocker,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olid tumors. J Hematol Oncol 16, 50 (2023).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