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根据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和免疫浸润进行的肿瘤免疫微环境分类可以预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对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反应
发表期刊:《胸部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IF(2022):20.4]
通讯作者:张力,杨云鹏
第一作者:孙东晨
主要作者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这是首个在Ⅲ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证明PD-L1高表达且免疫浸润高的晚期NSCLC患者是免疫治疗优势人群的研究。
肺癌治疗已迈入免疫时代,以免疫治疗为基础的多种组合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使肺癌治疗领域飞速进展。近年来,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已经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标准治疗。然而,目前免疫治疗的优势人群仍不清楚,现有的TMB和PD-L1等标志物预测价值也有限,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更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来筛选获益人群。
张力教授团队利用本团队牵头开展的Ⅲ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ORIENT-11研究数据,全面评估了晚期NSCLC患者TIME分类模型与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生存获益的关系。
在反映肿瘤免疫浸润的所有变量中,预测价值最高的生物标志物是通过ESTIMATE的方法计算的免疫评分,通过xCell或quanTIseq等算法得出的TIL和CD8+ T淋巴细胞丰度对免疫治疗的疗效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Figure 1A、B)。对于反映PD-L1表达的变量,mRNA比TPS有更高的预测价值(Figure 1C、D)。因此,该研究选择ESTIMATE算得的免疫评分和PD-L1 mRNA这两个指标构建TIME分类模型,并按照中位数来划分高低表达。
在85例PD-L1 mRNA表达较高的患者中,62人(72.9%)同时具有较高的肿瘤免疫浸润特点(Figure 2A)。此外, PD-L1 mRNA表达与免疫评分显著相关(Rs:0.53;P< .001)(Figure 2B)。
在TIME的四个亚型中分别比较联合治疗和化疗的疗效,只有在亚型Ⅱ中(具有高免疫评分和高PD-L1 mRNA表达),PFS(HR:0.12;95%CI:0.06~0.25;P< .001)和OS(HR:0.27;95%CI:0.13~0.55;P< .001)的改善才有统计学意义(Figure 3B、C)。
在联合治疗组中,亚型Ⅱ的生存时间要长得多,中位PFS跟OS均尚未达到(Figure 4A、B)。其他三个亚型的PFS则非常接近(亚型Ⅰ:7.1个月;亚型Ⅲ:7.1个月;亚型Ⅳ:7.1个月),而亚型Ⅲ和Ⅳ的中位OS相较于亚型Ⅰ略长(亚型Ⅰ:14.6个月;亚型Ⅲ:24.5个月;亚型Ⅳ:18.4个月)。在化疗组中,TIME各个亚型在PFS或OS均没有明显差异(Figure 4C、D)。
该研究表明,PD-L1高表达且免疫浸润水平高的晚期NSCLC患者可以从抗PD-1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一线治疗中获得更好的生存获益。对于缺乏PD-L1表达或低免疫浸润的患者,综合考虑免疫治疗相关毒性及经济负担,化疗可能是更好的治疗选择。PD-L1表达联合免疫浸润的TIME分类模型有助于实现晚期肺癌的精准治疗,值得在未来研究中进一步探索验证。
教授、主任医师、肿瘤内科博士生导师、肺癌首席专家、中山大学名医、南粤百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肺癌精准医学研究”项目(2016YFC0905500)负责人。现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主任兼I期病房主任、中山大学肺癌研究所副主任。1996年和1998年分别赴法国IGR和美国Fox Chase肿瘤中心短期进修。2001-2002年在美国MD Anderson肿瘤中心进修。擅长原发性肺癌、鼻咽癌的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多学科综合治疗。对抗癌新药临床研究的程序、原则、组织和实施亦有丰富经验,主持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和国家级多中心临床研究。近年来在国际著名肿瘤学杂志如《柳叶刀》《柳叶刀-肿瘤学》《临床肿瘤学》、JAMA Oncology、《肿瘤学年鉴》、JNCI、JTO等杂志发表SCI论著100余篇。研究成果多次在美国临床肿瘤学年会、欧洲肿瘤内科学年会及世界肺癌大会进行大会口头报告。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一等奖、广东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各一次。
现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主任医师,主诊教授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神经系统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血管靶向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理事
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委员会青委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伦理委员会委员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团队致力于肺癌、鼻咽癌精准治疗的临床及转化研究,自主设计多项临床试验,相关研究取得卓著成果,并受邀在ASCO大会进行口头报告,论文发表在Lancet、Lancet Oncology、JCO、Annal of Oncology、JTO、OncoImmunity等杂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