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上期回顾👇
内镜活检标本与ESD标本规范化处理流程
上海长海医院 陈颖
下消化道内镜下活检标本的处理须关注患者术前评估、规范化操作、规范化取材及病理制片,以确保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ESD/EMR标本需关注标本离体后的即刻伸展固定、正确的改刀方向、扁平病变和隆起性病变的不同取材方式以及规范化的病理报告等内容。
下消化道内镜诊疗技术是筛查和诊治结直肠病变的重要手段。内镜下活检以及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ESD/EMR)是消化道病变和消化道早癌的重要手段。活检和ESD/EMR标本处理的规范性将直接影响病理诊断的准确性,也将影响后续的治疗决策。本文将系统阐述下消化道的活检标本与ESD/EMR标本的规范化处理流程。
患者评估
明确适应证(如息肉、溃疡、肿瘤性病变)与禁忌证(如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急性炎症期);
器械准备
选择合适活检钳,确保瓣膜开闭灵活,包装完整且在有效期内;
固定液配置
使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不能使用酒精固定;
活检钳取技巧
病灶边缘与中心结合取材,避开溃疡的中心坏死区,避免穿孔;
活检组织要足够大,每块组织直径应尽量≥2 mm,深度尽可能达到黏膜肌层;
不同部位的活检必须分瓶保存;
某些特殊疾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尽量多部位活检,以免遗漏癌变;
固定要求
组织离体后尽量辨认方向,将基底面黏附于滤纸上(这是保证组织能切到黏膜纵切面的重要步骤),浸没于固定液内及时固定,避免挤压变形;固定液体积需覆盖标本6倍以上;
固定时间
固定时间必须在6~8小时以上,当标本体积较大时可适当延长固定时间;
申请单填写
标本瓶需注明患者详细信息(包括姓名、ID号、住院号等)、取样部位及其块数,申请单上写明临床病史包括临床诊断、内镜下详细描述(如病变形态、NBI分型)、既往病史等。
标本核对
取材前,取材医师必须与记录员严格核对患者具体信息、送检部位和组织块数;对于实在比较破碎的组织,可以用“碎组织”加以描述,并测量总体组织大小;
标本取材
活检标本比较小,不适用常规包埋盒,容易造成脱水后组织丢失,推荐使用商品化的包埋纸包裹组织。
每个包埋盒中的组织块数不宜超过3块;当组织之间差异比较大的时候,应将较小组织和较大组织分开包裹,以免造成后续切片不完整。
包裹组织时应采用“四折叠法”,不要留有缝隙,以免脱水时组织丢失。
取材医生打开标本瓶盖时,须检查瓶盖上有无组织残留,夹取组织时小心谨慎,避免掉落,并遵循取完一个标本清洗一次镊子,防止交叉污染。
包埋盒核对
取材结束后,取材医师和记录员之间须核对病理号和包埋盒数量,与病理技师进行交接后,再放入脱水机内进行标本处理。
组织脱水
固定充分、脱水彻底是保障活检标本良好处理的关键。目前绝大部分单位均采用自动化脱水机处理组织,能确保样本脱水的安全性。为保证组织脱水效果,脱水试剂应定量更换。
包埋
活检标本的包埋需要注意选择正确的包埋面,保证黏膜为竖立包埋以切到黏膜全层,避免平包导致误诊、漏诊。
切片及染色
每个蜡块应切片6~8张,待温水展平后,选择平整、无皱褶的蜡片捞于载玻片上;要严格核对载玻片上的病理号与蜡块号是否一致。烤片后再进行常规苏木素-伊红染色。
(1)病理报告中需包含患者信息、取材部位及标本数量、大小
(2)镜下描述:包括取材深度(有无包含黏膜肌层)、炎症程度、有无癌前病变/上皮内瘤变(低级别还是高级别)、有无癌变等,必要时可进行免疫组化或特殊染色。
ESD/EMR标本的伸展和固定由内镜医师在标本离体后完成,而标本的拍照、取材、石蜡包埋及切片制作由病理医师和病理技师共同完成。
(1)标本离体后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面,暴露病变轮廓;
(2)标本不能直接置入固定液内,会导致标本边缘卷曲,影响标本的平整性和完整性。
须将整块标本平展,黏膜面朝上,用较细的不易生锈的大头针等细针插在标本边缘非肿瘤区域的黏膜上,将黏膜固定在固定板上,并确保黏膜边缘的上皮层和黏膜肌层被同时垂直穿过;
固定板需要有一定的自重,确保黏膜能完全浸没在固定液内,若使用比较轻的泡沫固定板,则需将泡沫板翻转浸泡在固定液内,而不能浮在固定液表面,令标本没有充分固定,影响后续病理诊断;
标本需要1小时内尽快置于固定液内,否则会引起黏膜表面干燥、自溶;
(3)细针须与病变的最近切缘保持适当距离,不能直接钉在切缘或可疑切缘阳性的黏膜上,避免拔针时破坏切缘,影响切缘判读;细针不能钉在病变黏膜上,避免拔针后病变损伤;
(4)明显带蒂的标本不需要伸展固定,可直接置于固定液内;亚蒂或无蒂的标本应标记好基底的横断面再进行固定;
(5)标本伸展固定后,内镜医师须在标本周围标记好口、肛侧及前、后壁等,便于后续病理复原定位;分块切除的标本应尽量将标本拼接完整;
(6)不同部位的切除标本尽量放在不同的标本盒内,固定板的形状要契合标本盒的形状,避免将固定板硬塞进标本盒而影响标本的伸展;申请单上应包含病患详细信息及内镜下详细描述;
(7)固定液应选用10%的中性缓冲甲醛,不能使用酒精固定。
标本拍照
对于病理复原图的制作十分重要,在改刀前后均需要拍照,使镜下的病变区域与大体标本的病变区域可以进行一一对应;
标本描述
需测量标本的长径和短径以及病灶的长径和短径,并记录大体分型;
标本取材
结直肠的扁平病变和隆起型病变的取材方式不同
a.扁平或宽基病变:首先确定病变距离切缘最近处的切线,垂直于切线进行改刀,间隔2-3mm全部取材;如果病变离切缘有一定距离,则直接间隔2-3mm进行改刀;改刀后对标本进行拍照,然后根据顺利依次平移置入包埋盒内。
b.带蒂息肉:若蒂直径>2 mm,应在距离蒂部中心1 mm垂直于蒂部切开标本,再平行于此切面,以2mm为间隔全部取材;若蒂直径≤2 mm,应垂直于蒂部间隔2mm切开并全部取材。
c.无蒂息肉:应仔细辨认黏膜的电烧灼切缘或临床标记点,以切缘基底部偏离正中心切开,向左右两侧各间隔2mm平行切开并全部取材。
标本包埋及制片
组织条放置入包埋盒时保证黏膜面在相同方向;包埋时按照包埋盒中的组织条的顺序进行垂直立埋,标本最后边缘一个组织块反向翻转。
进行切片时,应确保切面完整、无刀痕、无皱褶、无缺损等,捞片时注意切片方向与蜡块组织方向相同。
石蜡切片进行常规苏木素-伊红染色,必要时可进行免疫组化、特殊染色或分子检测。
结直肠早癌
须判断病变是腺瘤还是癌、上皮内瘤变的级别(高/低级别)、有无浸润、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脉管浸润及神经侵犯情况、出芽情况、水平切缘及垂直切缘情况等;
黏膜下层浸润深度的判断
a.扁平病变:有明确黏膜肌层时,浸润深度从黏膜肌层下缘测量至黏膜下层肿瘤浸润最深处;黏膜肌层不明确时,从肿瘤表面测量至浸润最深处(需要报告中体现测量的方式)。
b.带蒂病变:当黏膜肌呈分支状交错分布时,以息肉头部及茎部交界处为基线,基线以上的浸润视为头部浸润,相当于未见黏膜下层浸润;基线以下的浸润视为蒂部浸润,相当于黏膜下层浸润,基线至浸润最深处的距离为黏膜下层浸润深度;当带蒂病变和扁平病变共存时,按扁平病变测量
出芽现象的分级
癌组织浸润前沿的间质内不足5个细胞的癌巢为肿瘤芽,计算200倍镜下肿瘤芽的数目。
BD1级:0~4个;BD2级:5~9个;BD3级:≥10个。出芽级别越高,复发或转移风险越高。
1、活检标本需根据不同部位分瓶保存固定;ESD/EMR标本需及时进行伸展固定,并标记解剖方向;
2、活检取材需避开中心坏死区,深度须达到黏膜肌层;ESD/EMR的扁平标本按照垂直改刀;隆起型病变按蒂部的位置分层切开;
3、结直肠早癌浸润深度的测量,扁平病变和带蒂病变各不相同。
1.关于活检标本固定,以下哪项正确:( )
A. 使用酒精固定可更好保存组织形态
B. 固定液体积需覆盖标本3倍以上
C. 组织基底面应黏附滤纸保证纵切面
D. 固定时间不超过4小时以防过度硬化
2、处理带蒂ESD/EMR标本时,若蒂部直径≤2 mm,应如何取材:( )
A. 平行于蒂部间隔1 mm切开
B. 垂直于蒂部间隔2 mm全部取材
C. 仅取头部病变,蒂部弃去
D. 沿蒂部纵向剖开取代表性部分
下期预告
长海经验 | 避免进镜损伤肠壁的临床实践建议【下消化道内镜诊疗误区⑥】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上海长海医院)
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病理室,副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消化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病理协作组副组长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