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降低心衰风险,关键在于睡好觉!

2023-01-19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非原创
点击进入专题

微信图片_20221125182242.jpg

作者:浙江省人民医院 吕平 周颖

短和(或)长睡眠时间被认为和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冠心病风险升高有关,却少有研究探索睡眠时间和心衰之间的关系。同时,打鼾作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的一个主要症状,在少量研究中表明与心衰风险升高有关,却未细致说明。为此,本研究拟在探索夜间睡眠持续时间以及打鼾状态与心衰事件的关系。

方法:

基于Kailuan队列(共纳入93613例无既往心血管疾病的成年人)开展了该项前瞻性研究。睡眠持续时间和打鼾状态经自我报告问卷模式得出。心衰事件案例则由医疗记录确定。Cox比例风险模型被用来计算心衰风险的HR值和95%CI。调节分析被用来明确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否介导睡眠持续时间、打鼾和心衰之间的关系。数据采集时间是2021年6月1日至2022年6月1日。

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93613例成年患者[平均年龄(SD):51.0(11.9)岁,其中79.3%是男性]。在中位随访时间8.8年间,我们记录了1343例心衰事件。相对于7.0 h~7.9 h/每晚,经各种因素校正后,短睡眠持续时间和心衰风险升高有关(<6 h/每晚,校正后HR是1.24,95%CI 1.01~1.55;6.0 h~6.9 h/每晚,校正后HR是1.29,95%CI 1.06~1.57)。


相反的是,延长的睡眠时间(≥8.0 h/每晚)和心衰风险却没有显著相关性(1)。在累计平均睡眠持续时间和未来心衰风险之间的关系中也观察到了上述相似的模式(1)。在校正了一些变量后,相对于那些不打鼾或很少打鼾的人群,偶尔或者经常打鼾的人群其心衰事件风险高出了30%~40%(2)。

image.png

image.png


联合分析中,和没有打鼾且睡眠时间≥7.0 h的个体相比,睡眠持续时间少于7 h的个体而不论有没有打鼾,其发展成心衰的风险均显著升高(<7.0 h且无打鼾:校正后HR=1.30,95%CI 1.14~1.50;<7.0 h且有打鼾:校正后HR=1.33,95%CI 1.08~1.62;1)。

image.png


在调节分析中,打鼾状态和心衰风险之间的关系,高血压和糖尿病分别解释了4.7%和3.6%(P<0.02 for both;3)。至于睡眠持续时间,显著的调节相关性在短睡眠持续时间和心衰事件中被发现,且是通过糖尿病(1.7%,P=0.013)而非高血压(0.9%,P=0.48)调节的。

image.png

image.png


结论:

该研究表明,短睡眠持续时间和打鼾与心衰风险升高相关。

评述

在该项大规模前瞻性研究中,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发现短睡眠持续时间(<7.0 h/每晚)和打鼾与心衰风险的升高相关(2)。

该研究有以下几点优势:

1.样本量大、随访时间长、收集的数据广泛。

2.应用多变量校正模型进行分析。

3.我们应用调节分析来明确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肌梗死在睡眠持续时间、打鼾与心衰关系中的作用。


然而,该研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睡眠持续时间和打鼾状态是基于自我报告的问卷,因此可能导致误分类。

2.其他睡眠状态例如失眠、白天瞌睡并未纳入分析研究。

3.心衰事件例数被低估,因为当前研究只纳入需要住院治疗的心衰个体,而忽略了不需要住院治疗的心衰个体。

4.尽管进行了严格的校正,但残余混杂仍是存在的,因为涉及睡眠习惯和心衰的因素:睡眠药物、抑郁、慢阻肺、夜班工作模式等在当前研究中未能获得。

总之,在心衰患病率逐渐增加的大环境下,关注睡眠健康可能起到一级预防的目的。


来源:心在浙里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