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与氏界,愈未来!2023罗氏肿瘤高峰论坛消化道肿瘤分会场精彩盘点,共赴肿瘤防治新未来

2023-07-18作者:医学论坛报秋宇资讯

kv(1).jpg


7月15日,作为备受行业关注的高水平学术盛会,2023罗氏肿瘤高峰论坛(ROF)在沪顺利召开。下午消化道肿瘤分会场亮点频出、精彩纷呈。来自领域内的多位资深专家、学者围绕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困境与破局之道、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壁垒、畅想科技与未来、注重肿瘤医生高质量发展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现将本次消化道肿瘤分会场内容撷萃如下,与各位同道共同回顾精彩的学术瞬间。



现场.JPG

大会现场


2023 ROF消化道肿瘤分会场的会议在万众期待中拉开序幕。大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王绿化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天舒教授依次作开场致辞。“消化道肿瘤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位居前列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疾病负担沉重。在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之下,消化道肿瘤科普、筛查、早筛早诊等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为降低肿瘤发病率、提高早诊率以及生存率带来积极影响。”王绿化教授讲道。随后,聚焦在食管癌领域的李印教授表示:“食管癌手术难度大,需要攻克的难题多,在全国各大医疗中心的共同努力之下,食管癌外科、内科、放疗科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在今天的罗氏肿瘤高峰论坛上,希望各位专家各抒己见,共同助力我国食管癌领域的进一步提升。”免疫治疗作为消化道肿瘤治疗的重磅“武器”,近年来热点频频。在致辞中,刘天舒教授认为:“免疫时代是消化道肿瘤医生的‘黄金时代’,无论是改善患者生存带来的职业幸福感,还是助力高质量科研带来的学术成就感,免疫治疗让医患双方都获益良多。相信临床医生与制药企业之间的更好交流合作,一定有助于让免疫治疗等创新手段更好地造福于消化道肿瘤患者。”


主席1王绿化.JPG

王绿化教授


主席2李印.JPG

李印教授


主席3刘天舒.JPG

刘天舒教授

医路漫漫仍将上下求索为破局

共话前沿齐展望治疗新篇章


免疫治疗为消化道肿瘤提供了新型武器,改变了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格局。随着免疫用药不断从后线前移,消化道肿瘤正朝着早期治愈的目标迈进。尽管成果斐然,但免疫疗法仍面临诸多挑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曲秀娟教授围绕《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的困境与方向》这一话题展开分析。曲教授提到,免疫治疗机遇与挑战并存,进一步提升现有获益人群的疗效、挖掘并充分利用肿瘤微环境特征、耐药机制和解决方案的探索将成为主要的研究方向。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的未来将基于肿瘤的差异化特征研发创新药物,不断促进临床转化,最终向治愈进发。


讲者1曲秀娟.JPG

曲秀娟教授


中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防治形势严峻。精准医疗时代又为食管癌带来了哪些机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赵快乐教授从三个视角解读了《精准医学时代下食管癌治疗的思考和展望》。外科视角下,可切除食管癌的更优新辅助策略仍有待挖掘,新辅助免疫联合放(化)疗初现生机,肿瘤异质性有望指导可切除食管癌的精准治疗。放疗科视角下,不可切除局晚期食管癌治疗目前以根治性放化疗(dCRT)为主,放化疗联合免疫前期探索疗效良好,有待III期研究确证。器官保留新增进入指南推荐,dCRT后临床完全缓解人群有机会保留食管器官。内科视角下,免疫治疗已经成为食管癌综合治疗的基石,寻找更优免疫联合方案、克服免疫耐药、寻找免疫有效标志物是晚期食管癌当前的研究热点。


讲者2赵快乐.JPG

赵快乐教授


随后的讨论环节中,在曲秀娟教授的主持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程勇教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代恩勇教授以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尹晓然教授就本篇章两个话题的内容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展开深入浅出地探讨,高屋建瓴的发言让本环节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
·

左到右依次为程勇教授、代恩勇教授、尹晓然教授、曲秀娟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患者为先注重基础临床相互转化

逐光而行探寻精准破局之大道

转化研究平台仍存诸多不足,基础研究与临床切实需求之间形成了壁垒。北京协和医院赵林教授在《聚力向前-消化道肿瘤精准研究的破局之道》中为我们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建立涵盖标本库及临床前模型平台、精准分子分型与动态监测平台、临床研究平台的胃肠道肿瘤精准治疗一体化研究体系将有助于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需求间的壁垒。与此同时,从临床成熟观念到临床前研究的反向转化使得免疫治疗向消化道围术期推进,为迈向早期治愈提供了可能性。未来,生物与科技的融合有望助力精准治疗,切实解决临床痛点,使更多患者获益。


讲者赵林.jpg

赵林教授


免疫前时代有限的治疗选择及免疫时代仍面临的挑战使得建立系统的精准治疗和转化体系成为食管癌治疗的必由之路。江苏省肿瘤医院曹国春教授在《食管癌转化医学的探索:从基础到临床》的讲题中提到,食管癌临床药物研究可基于多组学应用,对食管鳞癌作用机制、微环境重塑等进行探索,实现患者更好的生存获益。免疫时代仍存在未满足需求,免疫治疗新靶点TIGIT等的发现历经了临床前研究到临床的转化过程,有望为食管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在肯定传统转化医学贡献的同时,未来仍需要不断推动食管癌精准诊疗的蓬勃发展。


讲者曹国春.jpg

曹国春教授


精彩的见解意犹未尽,破局的思路发人深省。在天津市肿瘤医院庞青松教授的主持下,上海市胸科医院郭旭峰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韩倩教授以及山东省肿瘤医院刘希军教授就如何进一步沟通基础研究与临床需求,使得消化道肿瘤患者迈向更高获益发表了自己的高见。


·
·

从左到右依次为郭旭峰教授、韩倩教授、刘希军教授、庞青松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放眼氏界把握智能浪潮推变革

洞见未来塑造团队挑重担

人工智能(AI)浪潮已席卷医疗领域,为消化道肿瘤的诊疗带来了新一场的技术变革。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叶峰教授与我们分享了《AI智能助力消化道肿瘤诊疗新发展》。在该讲题中,叶教授以ChatGPT为切入点,强调了AI在消化道肿瘤筛查、诊断、治疗中不可忽视的巨大潜力,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也为患者提供了更佳的选择。然而,AI在消化道肿瘤应用中同样存在挑战和局限性。智能专家系统、基于多组学的AI整合算法、大数据等手段未来可期。未来,临床医生、药企、科研机构可与AI携手,立足于医理工结合,共促行业发展。


讲者叶峰.jpg

叶峰教授


中国消化道肿瘤防治进展迅速,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降低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仍是未来消化道肿瘤防控工作的重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宋敏教授在《创新驱动下的消化道肿瘤医生成长之路》中强调,践行健康中国2030规划需要消化道肿瘤医生勇挑重担。消化道肿瘤医生需要成为多面手,掌握更多、更复杂的知识,不断强化自身专业技能以应对技术更新迭代、精准治疗浪潮带来的挑战。青年医生不仅要有责任心、好奇心、恒心、耐心等基本素养,更要紧跟时代前沿、紧循临床规范、紧抓前沿热点,在实践中磨炼、成长,推动医学进步。

讲者宋敏.jpg

宋敏教授


新时代、新浪潮、新生力。两个专题的精彩分享后,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胡坚教授的主持下,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陈钰锋教授北京协和医院王湘教授围绕“AI、科技、人才”等主题建言献策,畅想未来,共同期待消化道肿瘤事业的蓬勃发展。


·
·

从左到右依次为陈钰锋教授、王湘教授、胡坚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会议尾声,大会主席刘天舒教授总结道,“本次ROF消化道肿瘤分论坛内容精彩纷呈:以食管癌为中心,拓展至消化道肿瘤全领域,从免疫治疗到全程管理,从转化研究到AI智能。借由此次ROF大会,相信与会的专家都受益匪浅。通过高水平的交流互动,也会不断地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持续推动消化肿瘤领域的发展,为我国消化道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主席说

李印教授:以患者为中心,食管癌功能外科前景无限


video

李印教授访谈视频


在今天ROF消化道肿瘤分会场,食管癌领域的正向转化与反向转化共同推动食管癌诊疗发展这一话题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广泛共鸣。其实,临床医生对于转化医学这一概念并不陌生。如何做好转化研究,衔接基础研究与临床需求,我认为以下三点至关重要。第一,重视临床医生与基础科学家的合作。病因学、药物作用机制等重要突破都需要依赖于基础研究的成果,因此我国大型医学中心不仅包含领先的临床团队,越来越多的基础研究团队也被吸纳,加强二者的合作可以更好地造福患者。第二,加强基础研究成果的临床验证工作。每位临床医生都应该客观、严谨地对待突破性的基础研究成果,谨慎思索,小心求证。第三,提升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广泛覆盖转化研究的全流程,包括疾病分期准确性、样本质量、数据收集/分析质量等等。每个环节严格把关,环环相扣。


医学发展始终围绕着患者的需求,如何延长生存期?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吻合口瘘和术后营养是食管癌手术面临的两大难题,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推动之下,我创立了“免管免禁”食管癌微创手术。该模式极大地降低了吻合口瘘发生率,并让患者术后第一天即可经口进食,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未来,食管癌外科也将迈入器官精准保护时代,比如当前已经在探索中的保留双侧迷走神经、淋巴结清扫+胃保留等术式,将成为提高食管癌患者生活质量的新希望。


刘天舒教授:以创新为动力,消化道肿瘤医生借势而为


video

刘天舒教授访谈视频


目前,以免疫治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已成为包括食管癌、结直肠癌和胃癌等在内的消化道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的热点也逐渐显露首先是强化精准治疗理念。在多学科合作以及新技术的发展之下,精准治疗的概念从狭义的biomarker探索扩展到了广义的biomarker+联合策略的探索。其次是提升全程管理意识。现在免疫治疗已经贯穿消化道肿瘤治疗全程,免疫治疗的使用时机是否是越早越好,经免疫治疗耐药后能否免疫再挑战等等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最后,多方协作与互助共赢。一方面,深化科室间、院际之间的交流,进一步落地MDT模式常态化;另一方面,深化与科研院校和企业机构之间的合作,在转化医学的推动下,助力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双向促进。


在此次ROF大会中,与会专家围绕新进展、新方法、新技术等话题讨论热烈。作为消化道肿瘤医生,我们又该如何顺势成长、不断突破?首先,保持终身学习是每位消化道肿瘤医生成长的必经之路。其次,面对极具差异化的消化道肿瘤群体,加强规范实践意识进一步提升诊疗水平。再其次,提升临床科研思维借助转化医学闭环切实解决临床问题。最后,积极拥抱新变化:身处人工智能浪潮中的我们,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并拥抱新变化,学以致用,造福患者。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