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5年7月2—5日,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第十九届重症肾脏病与血液净化大会在天津召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蔡广研教授在会上分享了“肾脏局部治疗AKI和CKD的研究新进展”为主题的精彩大会报告。
蔡广研教授作大会报告
肾脏局部治疗的概述
肾脏局部治疗是指在肾脏及其周围局部解剖结构实施干预,通过手术、介入或药物干预等,实现特定治疗目的或者提升治疗效果的治疗方式。
干预方法包括细胞及其衍生物、基因、化合物等。随着生物材料学、再生医学及微创介入技术发展,肾脏局部治疗急性肾损伤(AKI)和慢性肾脏病(CKD)在理论、技术、基础研究、临床转化等方面进展较快。
临床上,大家对局部治疗并不陌生。例如,对于肾囊肿,可在超声或CT引导下进行穿刺硬化治疗;肾肿瘤可以进行超声或CT引导下消融(射频、冷冻、微波、激光等);肾结石可通过经皮肾镜取石;肾出血或创伤可选择肾动脉栓塞等治疗。
肾周结构包括肾包膜、肾周脂肪层、肾筋膜以及肾旁脂肪等,这些多层结构我们统称为肾被膜,具有缓冲及保护肾脏的作用。肾包膜是离肾实质最近的一层致密、有一定弹性的纤维结缔组织。肾包膜和肾实质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可用于细胞和一些组织的生长,且其对移植物免疫反应较弱。肾周脂肪层富含血管、神经和淋巴网络,为局部药物递送提供了天然缓释环境,使得药物能在局部维持高浓度且较长时间发挥作用 。
这里提出一个概念——肾筋膜室综合征。地震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患者必须进行切开减压,以防止肌肉坏死。
肾脏也存在类似现象,如前所述,由于肾脏周围的筋膜室(肾包膜和肾筋膜)压力升高,导致肾脏血流受限、肾组织损伤。因此,在20世纪初,曾采用肾包膜剥离术治疗急性肾衰竭,肾脏受损后,会发生炎症反应,出现水肿,内部张力增加。去除包膜后,可缓解肾实质内的压力。然而,由于该操作疗效不稳定,且创伤较大,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出现,这个手术基本不再进行。但在基础研究方面,肾包膜剥离术并未过时。例如,2018年的一项动物实验发现,对缺血再灌注的AKI,行肾包膜剥离术后,可减轻肾内压力,增加肾内氧合和灌注,减轻肾脏损伤。
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SCs)及其外泌体(EVs)治疗急性肾损伤和慢性肾脏病是一个热点领域,相关研究众多,很多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比较发现,与传统的静脉系统给药相比,肾脏局部运用MSCs或MSCs-EVs治疗优势更大。
因为系统给药时,MSCs或MSCs-EVs容易被肝、脾、肺等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真正能到达肾脏的比例极低。其次,应用MSCs治疗肾病,尤其是急性肾损伤时,机体内环境紊乱,不适合MSCs生存。因此,系统给药后,MSCs的植入率较低。此外,结合近年来新型材料科学的发展,包括3D打印、水凝胶以及超声微泡功能化等方法,可以实现局部相对精准、高效的干预。
肾脏局部治疗AKI和CKD的研究现状
应用局部治疗AKI时,生物治疗的关键是促进损伤后的修复与再生,同时抑制病理性修复导致的纤维化。局部治疗的药物递送路径包括经肾动脉、经肾包膜下、经肾实质、经肾实质肾盂、经输尿管肾盂、经肾静脉(夹闭)给药。不同的递送途径各有优缺点(见下表)。
研究发现,局部进行MSCs治疗时,其最主要的作用并非直接参与损伤后的修复与再生,而是调节局部免疫微环境。这方面研究众多,国内多个团队均有所涉猎。我们团队的一项研究发现,包膜下注射MSCs可抑制Zeb2+肾小管细胞募集免疫细胞,减轻肾脏炎症。
此外,结合新型生物材料可延长细胞在局部的治疗时间。例如,结合RGD肽水凝胶可延长MSCs-EVs的局部驻留,增强对AKI的治疗效果。
还可结合超声微泡进行功能化EVs治疗,其优点有二:一是超声微泡功能化EVs增强超声引导下肾内注射的可视性;二是应用超声激发微泡促进MSCs-EVs局部递送。
在局部治疗中,还有其他策略。例如,将局部网膜包裹至肾包膜上,可在超声引导下反复进行MSCs注射,且局部微环境有利于细胞存活。此外,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人工肾包膜,可以更好地包裹局部注射的MSCs,延长其在肾脏的驻留时间。在小型猪模型中的研究显示,肾包膜下置管可以实现肾脏局部MSCs多次给药,较单次输注可以更有效改善AKI。
局部治疗技术进展
一项关于肾脏局部注射肾自体细胞治疗(REACT)慢性肾脏病(CKD)的研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研究人员从患者自身的肾脏(通过肾活检获取)提取特定类型的肾细胞,将这些细胞在体外进行扩增和处理后,以局部注射的方式重新回输至患者肾脏,从而发挥疗效。
该研究的Ⅱ期临床试验入组了83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在CT引导下,对患者单侧肾脏进行局部注射其自身肾脏细胞。研究过程中,患者被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积极治疗组,患者入组后立即接受两次注射治疗;另一组是延迟治疗组,患者先接受12个月的常规内科治疗,之后再进行两次注射。
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治疗方式均有效延缓了肾病的进展,具体表现为延缓了肾小球滤过率(GFR)的下降速度。存在的不良反应主要与局部操作或者产品有关,但都在可接受范围内,与经皮肾脏介入治疗的风险相当。该研究的Ⅲ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预计在2027年完成数据收集。
国内也有令人欣喜的成果,同济大学的研究团队采用了类似的思路,但并非通过活检获取肾细胞,而是收集患者的尿液,分离提取出SOX9+CD73+肾前体细胞,在体外进行细胞扩增后,通过局部治疗回输到肾脏损伤区域,通过分化和旁分泌两种途径协同,实现肾组织细胞功能性再生以恢复肾脏功能。其Ⅰ期和Ⅱ期临床试验正在开展,值得期待。
除了细胞治疗外,还可采用腺相关病毒作为基因递送载体进行肾脏病治疗。腺相关病毒9型(AAV9)是常用的基因递送载体,其具有低免疫原性、基因表达持续时间长、安全性较高等特点。AAV9通过局部注射将基因递送到肾脏,发挥治疗效果,减少全身副作用。
针对CKD难治性高血压,也可采用肾脏局部治疗,即肾动脉去神经术。肾交感神经兴奋是肾性高血压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调节交感神经的抗高血压药物,难以充分抑制交感神经活性,肾去神经治疗(RDN)作为一种替代或辅助药物治疗新方法,有效减少交感神经传出,治疗难治性高血压。
局部治疗的局限与展望
目前局部治疗技术限制了其应用:
操作创伤大
操作复杂
局部递送药物在肾脏中
扩散范围有限:
分布不均匀
缺乏靶向性
未来展望:
拓展当前介入肾脏病亚专科的内涵
开发更微创、安全、便捷的局部给药方式,以提高患者获益
研发兼备渗透性、高效递送和精准靶向的新材料和递送体系
明确肾筋膜室综合征诊断及其手术标准
加快新药、新材料和新手术模式的临床应用转化
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为AKI和CKD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的局部治疗方案
小结
肾脏局部治疗AKI和CKD正逐步由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该治疗通过融合内外科学、影像介入、再生医学和材料科学,为未来肾脏疾病实现精准、高效和特异性治疗提供了新模式。
END
中国医学论坛报赵静薇整理
蔡广研教授审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