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中国学者《柳叶刀》发文,北京地区病例分析表明,中国近期疫情中未见新的变异株

2023-02-09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非原创



内容概述
  • 在中国逐步调整最严格的大流行管控政策后,对北京地区413例COVID-19新发病例进行了基因组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病例均由现有毒株引起。

  • 2022年11月14日至12月20日期间,北京地区90%以上的本地感染病例涉及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BA.5.2或BF. 7亚分支。同期输入型病例大多涉及与北京地区优势毒株不同的变异株。

  • 作者表示,这些研究发现可被视为中国疫情现状的缩影。



根据对北京地区COVID-19感染病例的分析,中国逐步调整“动态清零政策”后感染病例数量激增,在此期间,中国未出现新的COVID-19变异株。


《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在2022年11月14日至12月20日期间,超过90%的本地感染病例涉及北京优势毒株中的两种现有的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亚分支——BA.5.2和BF.7。


微信截图_20230208165248.png


作者表示,由于北京人口的特点以及高传染性COVID-19毒株在北京地区的传播情况,这些结果是中国大流行的缩影。


据报道,中国已于2022年11月11日开始逐步调整动态清零政策。逐步解除严格的COVID-19管控政策[包括定向封控(targeted lockdown)、大规模检测(mass testing)和隔离(quarantine)]后,病例数量激增,引发了人们对可能出现新的变异株的担忧。在COVID-19被宣布为全球大流行后的三年时间里,阿尔法(Alpha)、贝塔(Beta)、伽玛(Gamma)、德尔塔(Delta)和奥密克戎等变异株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多轮传播。


研究详情


自2019年12月以来,本研究的作者定期收集北京地区输入型病例和本地COVID-19病例的呼吸道样本,并随机选择样本进行分析。在2022年12月之前,未有关于病毒在北京地区本地持续传播的报告。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作者对北京地区2022年检出的COVID-19病例样本进行了分析。使用快速、大规模测序技术生成基因组序列,并使用现有的高质量COVID-19序列分析其进化历程和种群动态。


研究共纳入2881个高质量序列(其中境外输入型病例来自63个国家和地区),在2022年11月14日(感染病例数量开始急剧增加)至12月20日期间,随机选择了413个新样本进行测序。其中350例为本地病例,63例为输入型病例。


对413个新序列的分析表明,其均属于现有已知的COVID-19毒株。2022年11月14日之后,北京地区的优势毒株为BF.7,占本地感染病例的75.7%。另一种奥密克戎变异株亚分支BA5.2占本地感染病例的16.3%。


2022年11月14日之后,北京地区的BA5.2和BF.7有效种群数量均有所增加。BA.5.2有效种群大小在2022年11月14日至25日之间无显著变化,但在2022年11月30日前后急剧增加。与此同时,2022年11月30日前后的BA.5.2感染病例数量也有所增加。自2022年11月14日起,BF.7的种群大小逐渐增加。


研究者说


研究的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的高福教授说:“鉴于变异株对疫情进程的影响,有必要调查中国近期调整COVID-19防控政策后是否出现新的变异株。我们的分析表明,两种已知的奥密克戎变异株亚分支(而非任何新的变异株)是北京地区当前病例数激增的主要原因,而且放眼整个中国,可能同样适用。然而,随着COVID-19在中国的大规模传播,我们有必要继续密切监测疫情,以便尽早发现可能出现的任何新变异株。”


作者承认本项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虽然只对北京地区2022年的数据(而非中国大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但作者表示,这些数据可代表全国的情况。由于强制性大规模检测结束,无法获得2022年12月经实验室确认的COVID-19病例数,表明真实感染病例数被低估,导致数据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抽样偏倚。需要更多的样本来研究奥密克戎变异株亚分支的传播性和致病性。虽然病毒的进化速度可能因变异株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在疫情暴发初期,认为病毒的进化速度是恒定的。


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University of Stellenbosch)的Wolfgang Preiser教授和Dr Tongai Maponga(均未参与本项研究)在本文的相关评论中写道:“我们很高兴看到来自中国的这些急需的数据。令人欣慰的是,该研究并未发现关于新变异株的证据,但这一结果也并非在意料之外:有效控制措施的突然停止可充分解释病例数量的激增。”然而,他们表示,在根据北京地区的数据得出全国情况的结论时仍需谨慎。他们说:“对于一个幅员辽阔、人口稠密的大国,不能根据单个地区的SARS-CoV-2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推断整个国家的状况。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可能会出现其他进化动态,其中可能包括可被人类感染且进一步进化后发生“回溢”(spill back)的动物病毒。”




来源:柳叶刀TheLancet

收藏转发.gif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