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中肿专家说丨“银发族”如何走出乳腺癌诊疗困境?

2024-02-29作者:CMT琳资讯
非原创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在警惕乳腺癌年轻化趋势的同时,我们应给予老年患者群体更多的关爱,让她们也能同步享受乳腺癌诊疗进步的成果,不要对抗癌治疗轻言放弃。”


广东实力中青年医生、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副主任史艳侠教授呼吁要关注“银发族”乳腺癌患者的诊疗困境,帮助他们更方便地获取科学诊疗信息,坚持规范治疗。


《中国老年乳腺癌治疗专家共识》将年龄超过70岁的患者定义为“老年乳腺癌”患者。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的统计,我国乳腺癌新发病例中,老年乳腺癌总数达14.7万例,占比35%。


史艳侠指出,基于肿瘤类器官药物筛选的精准医疗可望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目前,该团队已经成功地从乳腺癌患者样本中建立了乳腺癌类器官模型,不仅可以预测不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还进一步发现,部分药物不仅没有治疗作用,反而会促进肿瘤生长。


精准医疗新进展:肿瘤类器官研究可望提高患者生存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是国内乳腺癌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镇,在做好临床诊疗的同时,史艳侠和同事们在乳腺癌高耐药性领域持续突破,让抗HER2精准靶向治疗更加“有的放矢”成为可能。


从2019年开始,她率领团队向当前肿瘤研究领域最前沿的肿瘤类器官(PDO)研究发起冲击,并获得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资助。患者来源的肿瘤类器官(PDO)是肿瘤研究的最新工具,是指从患者身上获取含有肿瘤细胞的肿瘤组织或体液也就是癌性胸腹水,在体外培养扩增为多个能高度还原体内肿瘤的遗传学与肿瘤生物学特征的微肿瘤,重现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反应。


采用类器官可以通过较短时间培养出与体内高度一致的体外微肿瘤,相当于“试药替身”,为肿瘤患者在体外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和患者亲身用药时间长、费用高且要承受可能的副作用风险相比,肿瘤类器官药敏检测可以用较低的花费、2到3周的时间,高效、安全地筛选出更适合患者的抗癌药物。


“我们的研究表明,基于PDO药物筛选的精准医疗可望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我们已经成功地从乳腺癌患者样本中建立了乳腺癌类器官模型,发现类器官模型能够准确反映肿瘤的异质性,并可预测不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史艳侠介绍,根据患者类器官药敏试验结果给予患者相对应的精准治疗,大大改善了患者治疗的敏感性。相关研究成果已在Advanced Science杂志上发表。目前史艳侠团队已经建立129例类器官模型,并进行了药敏试验筛选指导的个性化治疗。


这些阿姨太可惜!“银发族”更容易放弃治疗


“乳腺癌是最早步入精准医疗时代的恶性肿瘤,患者获得治愈和实现长期生存已经不再是梦想。但是,随着乳腺癌诊疗水平的提升,我们看到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治疗结局仍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史艳侠坦言,和中青年乳腺癌患者相比,老年患者在诊疗上面临更多的困难。


其实,国际上对关于“老年人”的年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通常将65岁及以上的人视为老年人。然而,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老年人的界定年龄可能不同。这取决于各自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背景。例如在有些发展中国家,老年人通常指60岁以及以上的人群,而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如今一些研究也将关注老年年龄分层的界限延伸到80岁甚至85岁以上。然而,不管按照哪种年龄分层标准,这些不幸罹患肿瘤的“银发族”遭遇的诊疗困局都是现实存在的。


“我见过许多老年患者,一进诊室门,还没说几句话就想放弃治疗。”史艳侠说,她们不知道“得了乳腺癌并非人生拐进绝路”,不知道肿瘤诊疗的最新进展,不知道治疗方案可以根据个体病情定制,不知道哪些抗癌药物可以被医保报销……有一些老人,发现乳房肿块、疼痛后因为无法独自就诊,又不愿意耽误子女的工作,便隐忍不说,一直拖延到皮肤破溃、剧痛难忍才就诊,因病情的加重,在治疗上承受更多的痛苦。有些属于早期Luminal A型的老人,手术治疗后固执地不肯接受内分泌治疗和化疗,出院后便消失在茫茫人海,让史艳侠非常痛惜。还有些老人无法耐受化疗、放疗的不适,中途退出治疗。


即使那些想要坚持治疗的老人,在抗癌路上也会面临比中青年更多的障碍。“和中青年患者相比,老年乳腺癌的分子表型有所不同,以激素受体阳性及HER-2阴性居多。老年人常伴发多种疾病,年纪相同的老人在健康状况上差别很大,增加了治疗的困难。”史艳侠说,国家癌症中心进行的调研显示,老年乳腺癌患者伴有其他疾病,机体各器官功能都在衰退,常规放化疗及手术耐受性较差,大部分症状的管理需要精神心理科、神经内科的共同的参与、支持。老年乳腺癌患者在内分泌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骨质疏松,需要监测骨密度(BMD)。


临床研究不应遗忘高龄“银发族”


临床研究会给肿瘤患者的治疗带来明显获益,临床指南的“升级迭代”正基于临床研究的最新成果。然而,老年患者却往往跟不上临床指南前进的步伐。


对于老年乳腺癌患者的治疗目前主要基于医生经验,循证医学证据较为缺乏。“老年患者参与临床试验是不充分的。目前,常规的临床研究并不纳入老年患者,尤其是75岁以上的患者。”史艳侠说,即使有些较年轻的老年患者参与了研究,他们的代表性也有局限性。这是因为参加临床研究的老年人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意味着他们往往在群体中更年轻、合并症较少,器官功能障碍减少、体能状况更佳,由此获得的老年患者群体的数据,可能是一个更理想化的数据,而不能完全代表真实世界中老年乳腺癌群体的面貌。这也导致了现有的乳腺癌临床指南对老年患者群体提出的治疗建议有所不足,预后模型制定困难,与老年人群最相关的结局测量往往没有被纳入研究。


史艳侠表示,随着全球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人类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老年人口的数量将会持续增加,老年乳腺癌患者的绝对数量也将会进一步增加,她们的痛点需要引起学界和社会的关注。


“对于老年乳腺癌患者群体,应该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史艳侠决心为这些老阿姨多做一点事,让她们不仅能够及时获取肿瘤诊治相关知识,也在诊疗上能获得更有效的帮助。2022年,她以专委会主委的身份,牵头筹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针对老年患者开展科普、义诊和相关研究。


她倡议包括医院、企业、公益组织等对老年患者进行更多的医疗和医保政策、科普知识的宣讲,开展志愿服务。乳腺肿瘤专家在开展临床研究时,多为老年患者为治疗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干预,包括评价治疗方案的效果,了解疾病的预后,对老年晚期乳腺癌患者采取对应的管理和医护服务政策,重视护理服务等。


“每个人都有白发苍苍的时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对老年乳腺癌患者的关注,不仅是对老年人群的关爱,更体现了社会公益性和人类文明之光。”史艳侠表示。



来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订阅号 转自 广州日报

作者:李其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