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霍晓川教授团队研究登顶JAMA!动脉内注射替奈普酶用于血管内治疗成功后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可获得良好的神经功能预后!

2025-08-27作者:论坛报寒夜资讯
原创
图片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霍晓川教授团队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了题为“Intra-arterial Tenecteplase for Acute Stroke After Successful Endovascular Therapy”的文章——评估在血管内治疗成功后的患者中,动脉内注射替奈普酶是否能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小编将研究重点内容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图片


图片
研究设计


本研究在中国19个中心开展,是一项前瞻性、开放标签、终点设盲的期随机试验。研究纳入2023年2月16日至2024年3月23日符合标准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LVO)脑卒中患者,且从已知的末次健康时间到接受治疗的时间窗为4.5~24 h

在实现血管内治疗成功[定义为扩展脑梗死溶栓(eTICI)分级评分为2b~3 级]后,最终将255例患者随机分组,分别接受动脉内替奈普酶(n=126)或标准药物(n=129)治疗。

干预措施:动脉内注射替奈普酶(0.125mg/kg)或标准药物

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终点是90天时的优良结局[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1分)];次要终点包括90天时mRS评分0~2分、90天时mRS评分0~3分、90天时mRS评分、36 h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0~1分或较基线降低≥10 分、90天时欧洲生活质量视觉模拟量表(EQ-VAS)评分、24小时达最大血流容积时间>6 s,以及核心梗死容积较基线的变化量;安全性终点包括:48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48 h内任何类型颅内出血以及 90 d内全因死亡率。  


图片
研究结果


1. 主要观察指标

90天时mRS评分0~1分患者比例:动脉内替奈普酶组(51例)为 40.5%,标准药物治疗组(34例)为 26.4%[相对风险(RR)1.44,95%置信区间(CI)1.06~1.95,P=0.02)]。


图片

卒中症状出现24 h内就诊患者90天mRS评分分布


图片

试验结果



2. 次要终点:均未观察到显著差异。


3.安全性终点

与标准药物治疗组相比,动脉内替奈普酶组并未增加治疗后48 h内sICH的发生率(5.6% 对 6.2%,RR 0.95,95%CI 0.36~2.53,P=0.92)。

90 天全因死亡率:动脉内替奈普酶组为 21.4%,标准药物治疗组为 21.7%(RR 0.76,95%CI 0.40~1.43,P=0.78)。

图片
研究结论


对于症状发作4.5~24 h内治疗的急性LVO脑卒中患者,在成功取栓后动脉内注射替奈普酶,可提高患者在90天内获得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的可能性,且不会增加sICH或死亡的风险。

 

参考文献:Miao Z, Luo G, Song L, et al. Intra-arterial Tenecteplase for Acute Stroke After Successful Endovascular Therapy: The ANGEL-TNK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25;334(7):582–591. doi:10.1001/jama.2025.10800




END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神经编译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