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据多家外媒报道,当地时间1月8日,好莱坞演员阿丹·坎托(Adan Canto)因阑尾癌去世,年仅42岁🕯🕯🕯。
图片来源:微博
在无限惋惜的同时,很多网友表示,第一次听说阑尾癌。原来这个器官除了发炎,还会生癌,一个平时看起来没什么用的器官,怎么就这么闹心?
其实,阑尾癌对大家来讲并不完全陌生。虽然较为罕见,但它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知名女神奥黛丽·赫本也是因阑尾癌去世。而很多时候,阑尾癌还会披上“阑尾炎”的外衣,不被重视而延误治疗。
那么,今天就来了解一下阑尾癌究竟是何方神圣?阑尾这个看似鸡肋的器官,是不是真的“食之无味”?
阑尾癌是一种病起阑尾的恶性肿瘤。阑尾原发癌比较少见,主要包含阑尾腺癌、黏液性肿瘤、神经内分泌瘤三个常见病理类型。据报道描述,演员阿丹·坎托的症状与腺癌类似。由于阑尾肿瘤起病比较隐匿,早期症状容易被忽视,导致疾病进一步进展,发生扩散和转移。
阑尾癌的危险程度和治疗效果根据病理类型有所差别:
腺癌:和常见的小肠癌和结肠癌预后情况差不多。
黏液性肿瘤:大多具有潜在恶性倾向,腹腔内会出现弥漫性的黏液,治疗起来相对困难。其中,分化程度高的黏液癌,预后相对好一些,
神经内分泌肿瘤:大部分患者预后都比较好,其中G3分型的预后相对较差。
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数据,在美国,每年100万人中会有1到2个人患阑尾癌。外媒描述阑尾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但其实,阑尾癌发病率虽然不高,但是算不上罕见病。在肿瘤专科医院门诊经常可以遇到阑尾癌患者。很多患者在初诊时,都把阑尾癌错当成阑尾炎就诊,也有患者在阑尾炎手术中发现肿块或在术后病理检查中被确诊阑尾癌。
阑尾癌一般没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时,往往是伴发了腹膜转移所致。阑尾癌没有可用于早期筛查的测试,通常只在两种情况下会被诊断出来:一是患者因阑尾炎接受手术时,医生可能会发现癌症;二是癌症已经扩散到其他部位,引起不适或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疲劳等,医生可能会对阑尾进行活检,从而发现癌症。
医生特别提醒:若出现腹痛腹胀,怀疑是阑尾炎时,不要过于轻视,一定要到专业的医院就诊检查。一些年纪较大,有较长阑尾病变史或腹部长期不适的患者,建议可以到医院进行腹部CT,排查是否有病变。一旦有问题,早发现、早治疗才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阑尾炎反复发作,会不会因为炎症刺激而形成阑尾肿瘤呢?
根据现有研究结果,阑尾炎与阑尾肿瘤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疾病。
虽然因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的病人中,阑尾肿瘤的检出率占了一定比例,但这并不能证明阑尾炎就是阑尾肿瘤的“始作俑者”,而是随着诊疗技术和科学理念的不断提升,一些“潜伏”在阑尾炎症状中,并以阑尾炎做“伪装”的阑尾肿瘤逐渐被人们发现了。所以大家不必过于担心,没必要从“谈癌色变”延伸到“谈阑尾炎色变”,甚至随意地将阑尾“一切了之”。
“阑尾癌和阑尾炎都出现腹痛为主的症状,一旦缺乏足够认识和警觉性,都容易把阑尾癌当作阑尾炎治疗一切了之,导致延误诊断和治疗。”浙大四院大肠外科王建伟主任表示,阑尾炎可以通过B超或CT来明确诊断,而阑尾癌诊断困难,且无法通过肠镜等检查方式来探查,临床专家的经验非常重要。如果存在反复阑尾炎长期不愈的,要警惕阑尾癌可能。
图片来源:微博
作家余华曾在节目中讲述自己的童年经历,戏称“我们家已经没阑尾了”。更有谣传称“为了预防阑尾炎,日本人一出生就会把阑尾切掉”。那么,阑尾真的可有可无、可以一切了之吗?
其实不然,近年来有多项研究显示,阑尾切除可能与多种疾病相关。2021年1月4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冰熔教授团队发表于国际期刊《胃肠肝病学专家评论》上的一篇研究综述,详细介绍了阑尾切除术与结直肠癌、心血管疾病、胆结石、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帕金森病及其他疾病的内在关联和演变趋势,为人们重新审视阑尾开启了一扇“天窗”。
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阑尾切除术与人体肿瘤的发生有关,既包括结直肠癌,还包括食管癌、胃癌和淋巴瘤等。
一项大型队列研究发现,阑尾缺失者的结直肠癌总发病率比对照组高14%,且这种风险在阑尾切除术后1.5~3.5年更高。大于60岁的阑尾切除术患者的结直肠癌风险比小于60岁的高,男性结直肠癌风险高于女性,结直肠癌中的直肠癌发病风险最高。
另一项回顾性分析发现既往阑尾切除术与盲肠癌的腹壁侵犯、转移扩散和分化不良的高发生率相关,这导致了盲肠癌患者较差的预后。
而中国学者研究发现,阑尾切除导致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增加的原因可能与肠道菌群改变有关。因此,专家认为,在临床上遇到结直肠癌风险较高(如纤维性食物摄入少、家族史等)的急性阑尾炎病例时,应慎重选择将阑尾切除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一项对阑尾切除术患者随访超过23年的前瞻性配对队列研究报道称,在20岁前行阑尾切除术与较高风险的急性心肌梗死脱不了干系,并推测切除阑尾后人体免疫功能的细微变化可能是这种关系的基础。
随后,另一项研究发现大于18岁的患者在行阑尾切除术后的3年内,导致局部缺血性心肌病的风险增加了1.54倍。
虽然还需要进一步去证实阑尾切除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因果关系和探索可能的机制,但上述两项研究结果将阑尾切除术作为阑尾炎的首选治疗提出了质疑,理应引起警觉。
关于阑尾切除术与胆结石关系的报告比较少,但一项队列研究发现,行阑尾切除术的患者发生胆结石的风险比未行阑尾切除术的患者高1.79倍,尤其是女性患者。这说明了监测阑尾切除术患者的短期和长期健康情况的重要性。
尽管阑尾切除与胆结石的关系尚需更多的研究证据,但对于胆结石发病风险较高(如家族史、高热量饮食、高剂量雌激素治疗、肥胖等)的急性阑尾炎患者,应慎重选择将阑尾切除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从目前研究结果来看,阑尾切除术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中的作用研究结果相互矛盾,阑尾切除术对UC的治疗意义也仍然具有争议,目前证据还不足以在临床上支持施行阑尾切除术治疗UC。
由于研究结果不一,阑尾切除术与克罗恩病之间的相关性也还需进一步确定。
阑尾切除术与帕金森病(PD)发生之间的关系相互矛盾。有研究认为早期切除阑尾能降低PD发病风险。也有学者认为阑尾切除术只能延迟PD发作,而不能阻止PD进展。还有研究认为去除阑尾10年以上后,PD发病风险轻微升高,但这种风险增高被认为是阑尾切除太晚了,可能阑尾切除时PD病理伤害就已酿成。
虽然当前研究在分子层面支持切除阑尾以预防PD可能,但鉴于PD终身患病率仅为0.2%,远低于阑尾炎患病率6.7%~8.6%。让更多人把阑尾切除、失去阑尾潜在功能,进而使较少的PD患者获益的医疗决策不应该被鼓励。
也有少量研究认为阑尾切除术增加了慢性肾脏病、终末期肾病的发生率,也是细菌性肝脓肿、难辨梭菌反复感染、胆道感染者菌血症所致的细菌耐药的危险因素。
和常见的消化道肿瘤相似,阑尾癌发病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生活习惯、环境等因素影响。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阑尾癌没有特别明显的高危人群。但是,参照结肠癌的高危人群,50岁左右、有恶性肿瘤家族史的人群应当更加警惕此类疾病,如出现便血、腹痛等症状时,不要轻易把它当成阑尾炎、肠炎而放松警惕。建议做阑尾切除手术的患者进一步做病理检查,以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合理饮食,避免辛辣饮食:注意饮食规律,少吃多餐,忌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会使胃肠道充盈与排空失去规律;而暴饮暴食,会加重胃肠负担,加大食物的机械性刺激,对胃肠消化道黏膜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吃完饭不要立即运动:吃饭后,如若立即运动,首先由于胃肠道承载食物较多,在反复的震动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的情况,且运动时运动系统需要大量的血液,会从供给消化道血液汲取,这样易使食物消化不良,形成阑尾炎。
注意饮食卫生:肠道寄生虫如蛔虫等,可窜入阑尾腔,阻塞腔道,诱发感染进而引起阑尾炎。因此平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进食不洁、生冷食物,预防肠道寄生虫。
关注天气变化,调节寒温:注意季节、气温的变化,及时调整着装,避免腹部受寒,从而保持胃肠道的正常功能状态。
保持愉悦心情:郁闷、悲伤等不良情绪,会破坏神经系统的平衡,导致神经失调,使胃肠道发生痉挛、弛缓等,易导致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等,从而诱发阑尾炎。
一般来说,筛查主要针对发病率高、起病时间长、有有效治疗手段的癌肿,如大肠癌。而阑尾位置特殊,不在肠腔内,阑尾癌起病隐匿且发病率低,因此筛查起来比较困难。
早期阑尾癌以手术治疗为主,有些患者进行阑尾切除即可,术后效果就比较好。但如果恶性程度高、分化程度差,或病灶位于阑尾根部,侵犯了整个阑尾,就需要进行回盲部的根治性手术。但如果发现时已到中晚期,肿瘤发生扩散,那么治疗起来就相对比较棘手。
总之,现在有越来越多专家学者逐渐认识到,阑尾并不是没什么用的演化残迹,不是多余的器官,不应该受到冷落并被随意割弃。
因此,即使阑尾容易发炎,又存在生癌风险,却也不是想切就切,临床医生诊疗中应更加审慎、全面地考虑施行阑尾切除术的必要性,并建议对阑尾切除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术后长期肠镜随访。
综合整理自羊城晚报、浙江省肿瘤医院、温州市人民医院、浙大四院、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壹生健康、科技日报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