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今日技能|以弥漫性磨玻璃影为主要表现的重症患者诊断思路(上)

2022-05-21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呼吸非原创



磨玻璃影(GGO)是指肺内边界模糊或清楚的半透明密度区,其内可见血管纹理和支气管壁。影像学表现为GGO的病理基础是低于CT空间分辨率的肺实质微小结构异常,衰减值介于-300~-600 HU。GGO与实变(consolidation)最主要的鉴别的点是实变掩盖血管结构伴或不伴支气管充气征,在间质性肺疾病中,GGO常代表疾病活跃进展,病情可能逆转。而在呼吸危重症患者中,GGO特别是双肺弥漫性GGO比较常见,其影像特征有助于临床医生缩小鉴别诊断范围,明确诊断方向。


GGO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

影响肺密度的因素包括肺内气腔的密度、肺组织密度、肺血容量以及血管外肺体液量。而导致GGO形成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包括:呼吸气腔充气状态异常(不张、渗液、细胞、血液等)、毛细血管容量增加、肺泡壁(间质)增厚(液体、细胞或纤维组织)以及血流灌注异常。当呼吸气腔被液体、细胞等其他物质充填时,影像可表现为小叶中心GGO结节或腺泡结节,无肺间质增厚或纤维化短期变化较为明显,常见于过敏性肺炎早期、肺出血(积血)。而当毛细血管容量增加时,血管内外体液增加,肺泡及肺间质内液体增多,出现双肺广泛GGO,其影像特点表现为由上至下、由前至后逐渐增高,常伴有肺血管增粗、心影增大或胸腔积液,常见于心肾功能不全或大量补液。


一些间质性肺炎以及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CTD-ILD),肺泡壁(间质)渗液及细胞成分增多导致密度增高,如合并增生和纤维化可导致肺固有结构变形、破坏,因此影像常表现为GGO伴不规则纤维条索影、牵拉性支气管扩张、蜂窝肺等。还有一类是血流灌注异常,影像表现为高灌注区肺血容量增加,密度增高,低灌注区与高灌注区镶嵌存在(马赛克征),常见于肺动脉栓塞、中小动脉炎等疾病。对GGO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的了解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分析病因。

微信图片_20220505110922.jpg


GGO的病因


关于弥漫性GGO的病因,Collins J等早期提出了“ABCs”分类。A:肺泡蛋白沉积症、ARDS等;B:肺泡出血、呼吸性细支气管炎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RB-ILD);C:CMV/PCP、肿瘤及淋巴增殖系统疾病、CTD-ILD;D:药物毒性、脱屑性间质性肺炎(DIP);E:过敏性肺炎、嗜酸性肺炎、水肿;F:纤维化;G:肉芽肿性疾病。虽然上述分类有助于我们记忆弥漫性GGO的病因,但是对于临床诊治思路的参考价值不大。因此,如何基于影像学特征协助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仍是临床一大难题,而基于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病史建立程序化诊治思路有助于以弥漫性GGO为主要表现的重症患者早期病因诊断。

GGO的诊断思路


第一步,明确GGO影像诊断(图1)。GGO常需要与弥漫性粟粒样结节、肺空气潴留以及马赛克征等影像征象相鉴别。常规CT扫描由于层厚原因,粟粒样结节可表现为边缘不清的磨玻璃斑片影,而采用1 mm或以下的薄层扫描能很好区别两者。由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等疾病导致的空气潴留在影像学表现为高透光区,而相对正常的区域就可能被误认为是GGO,我们可以根据基础疾病、细支气管炎近端支气管扩张以及呼气相CT等进行鉴别。另外,一些肺血管疾病,例如肺栓塞因为病灶区血流灌注减少可导致透光度增加,其往往伴随相对应区域的血管稀疏及血管管径变小。对于重症患者,床旁肺超显示B线也有助于GGO的诊断。

图1


第二步,明确是否合并其他影像特征。在以GGO为主要表现的基础上,很多时候还合并小叶间隔增厚、牵拉支气管扩张、囊性改变以及结节影等。多种影像特征的结合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评估病理生理改变,以及缩小鉴别诊断范围。例如合并网格影,即我们常说的铺路石征(crazy-paving),其往往提示气腔或间质改变合并小叶间隔或小叶内间质增厚,除了常见的肺泡蛋白沉积症(原发或继发),浸润性黏液腺癌、吸入性类脂性肺炎以及一些病毒感染也可能出现类似表现。而一例细胞免疫缺陷患者特别是HIV感染患者,肺部影像学提示GGO及囊性改变,这是HIV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CP)的经典表现。而干燥综合征患者肺部出现GGO以及囊性改变,需警惕继发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LIP)等淋巴增殖性疾病,其机制是在肺泡壁、支气管、细支气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而细支气管处浸润的淋巴细胞聚集可引起局部支气管狭窄及活瓣效应。GGO合并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常见于间质性肺病或感染后支气管扩张。而GGO中心出现结节改变,部分学者将其命名为“煎蛋征”,是一些血管肉瘤、出血性转移瘤(绒癌、肾脏恶性肿瘤)以及病毒性肺炎的较特征影像改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肺部影像学以结节实变等其他的影像征象为主,建议以主要征开展影像鉴别诊断。


第三步,结合患者病史特征。虽然影像学特征能够提供鉴别方向,但单独影像学很难具体诊断某种疾病,因此需结合患者病史特征,包括详细的问诊及查体等。首先,我们需考虑疾病起病缓急,以双肺GGO为主要表现急性起病的疾病包括肺水肿、肺出血、PCP、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急性间质性肺炎、急性嗜酸性粒细胞肺病、早期过敏性肺炎、药物反应、淋巴瘤等;而慢性起病的疾病包括过敏性肺炎、DIP、RB-ILD、细胞性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肺泡蛋白沉积症、细支气管肺泡癌(原位腺癌)、机化性肺炎、结节病。以图2病例为例,患者因重度Ⅰ型呼吸衰竭就诊,双肺表现为铺路石征及地图样改变,如果急性起病,我们可能首先会考虑PCP等可能,而患者4年缓慢进展的病史提示肺泡蛋白沉积症等慢性进展性疾病的可能性更大,而最终的肺泡灌洗液病理证实肺泡蛋白沉积症。

微信图片_20220505110945.jpg

图2


除了起病缓急,个人史、基础疾病、免疫状态以及检查结果异常等都对诊断有提示作用。


未完待续(实战部分


来源重症肺言 作者唐永江 余荷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