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中德携手五年,全力推动中国特色康复医学迈向新阶——2022年第五届中德神经康复论坛圆满落幕

2022-09-01作者:贺鹏资讯
其他神经疾病原创

2022年8月20日,以“合衷共霁 达创新生”为主题,“五岁”的中德神经康复论坛在初秋时节如约而至,洋溢着活力与激情。五年岁月,中德神经康复论坛一直致力于神经康复学科的进步与发展,为中德专家的学术探讨搭建交流的平台。本次论坛由上海市康复医学会与勃林格殷格翰旗下霁达康复、德国Dr.Becker klinikgruppe康复医学中心共同举办,上海、北京、成都三地联动,以线下联合线上的形式成功召开,截止大会结束共计5万余人参会

图片21.png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约有2190万卒中患者2019年因卒中导致的死亡人数超百万,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安全。康复是促使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尽快回归社会的重要手段。德国神经康复的模式因规范程度高、效率高、强度高等特点,被公认为国际领先的标准之一。今天,中德两国神经康复领域专家齐聚于此,将围绕中德康复理念主题进行深度探讨,助力中国康复事业蓬勃发展。”大会主席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单春雷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何成奇教授勃林格殷格翰健康创新事业部费子芙女士在致辞中表示

图片22.png

图片23.png

图片24.png

图片13.png

接下来,在单春雷教授主持“‘健康中国2030’—大咖共话中国康复之路环节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董强教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张通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郑洁皎教授提到,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手段的早期和全程介入、信息化的三级康复网络建设、标准化的康复治疗都是中国特色康复之路的关键点。希望领域内专家学者持续地探索,不断地完善,让康复治疗能够高质量发展,惠及更多需要功能康复的患者。

图片14.png

随后大会进入学术环节,共设四个学术主题,汇集近20位中德两国神经领域知名专家,展开学术探讨和经验分享。

536d645a20f5b95a3d9ab6c2a125437.png




合篇——卒中全病程解决方案

“把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再灌注治疗的时间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尽早行再灌注可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使可逆性缺血组织恢复,改善神经损害,让患者获得更佳的功能预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赵性泉教授强调

“康复医学是一门可预防或减轻伤病患者的后遗功能障碍,帮助病伤残者尽快回归社会的学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公维军教授“目前我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老龄化社会需要康复医学,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康复治疗不再是患者的被迫选择,让每一位老人充分享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福利,活得有质量、有尊严。”

“随着城市老龄化进展加快,居民对康复医疗的需求日益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网底,承担着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郑洁皎教授道出了社区医疗的重要性她表示,社区康复中心医疗服务需要与时俱进,标准质控、规范引领,让社区得到更高质量的发展,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霁篇——神经康复前沿技术和远程数字康复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致死率和残疾率最高的疾病,亟需规范化治疗。”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宋海庆教授系统地介绍了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基础理论和相关指南/专家共识,并提到,“数字疗法是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治疗手段,其改善认知障碍仍需更多临床研究进一步推动。”

成都中医药大学康复学院金荣疆教授从五个方面全面地介绍了脑卒中远程康复的研究现状。他表示:“远程康复是一种新型康复医疗服务,兼具社会价值和医院价值。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脑卒中的远程康复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希望未来远程康复能够更加规范,可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更有效的康复训练。”

“目前国家已接连出台相应的政策,大力发展康复医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高强教授提出:“虽然临床中康复成本高等挑战仍存,但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康复机器人智能助行系统等智能化远程康复医疗设备将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智能化、个性化和信息共享化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达篇——中德康复理念探讨

勃林格殷格翰健康创新事业部舒乐博教首先强调了重症监护室(ICU)开展早期康复治疗的重要性,随后他提到,康复过程需要患者、家庭、社区、社会和工作等多个角色共同参与,通过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康复体系,并根据患者的病程发展分阶段建立康复模型,有针对性地制定康复计划,同时严格遵循质控评估管理规定,确保康复治疗质量。

德国Dr.Becker klinikgruppe康复医学中心Theresa Trips-Hasebrink医生提到,疾病的可见症状只是冰山一角,不可见症状同样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德国康复模式中神经心理学对不可见的心理症状有着显著功效。神经心理学充分考虑到患者家庭、职业、爱好等环境因素,以各种筛选工具评估病情后,利用补偿疗法、心理支持、心理教育等手段行神经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心理健康。

“卒中康复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四川省人民医院余能伟教授“早期开始、综合全面治疗、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是康复治疗的总原则。此外,脑卒中的三级康复可以使患者得到更好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是我国现阶段适合推广的康复治疗体系。”


新篇——言语语言治疗

中日友好医院谢欲晓教授在课程分享中明确指出了失语症康复设计无错化、重复化、系统化、多样化、现实化和意义化六大重要特性,并提醒,需同时注重激发策略、优化治疗评估两大关键点,以让患者更快地在社会环境中恢复功能。

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席艳玲教授基于心理语言学的失语症临床推理和治疗策略展开分享。她提到:“失语症在康复领域是难点,应用认知神经心理学经典的字词模型定位脑损伤区域,并基于此开展康复训练和治疗,可大幅提高治疗效率。”

“应用呼吸机插管、气管切开术的患者处于康复早期阶段,康复治疗需尽早进行。”德国Dr.Becker klinikgruppe康复医学中心Marc Arleth和Sophie Möller治疗师提到:“气管切开/撤离呼吸机后的患者可以通过言语瓣辅助其训练说话和呼吸功能,尽早启动吞咽功能和言语功能的训练可加快患者康复。”

霁达康复支持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张弛医生重点介绍了霁达康复的三级评估体系,其中一级评估会在患者出入院时完成,采用早期巴塞尔指数(EBI)、功能性独立量表(FIM)指数等国际标准为患者进行整体功能评估;二级评估频率与一级评估相同,主要针对特定功能如语言、认知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估;三级评估也是霁达康复的重要特色,即每周对患者依据SMART原则进行个体化深度评估。三级评估体系与国际接轨,可精准地掌握患者康复进程,动态调整康复训练方案,提高患者康复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结

大会最后,单春雷教授作出总结讲话。他提到,本次学术盛宴圆满地落下帷幕,大家仍然意犹未尽,可见大家对康复事业的执着和热情。讲课内容精彩纷呈、高潮迭起,领域内各同道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共话康复治疗发展之路,为早日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积极献计献策。最后感谢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勃林格殷格翰旗下霁达康复以及德国Dr.Becker klinikgruppe康复医学中心对中国康复事业的大力支持。本次大会圆满结束,期待来年再次相聚。

扫码回看论坛完整视频

微信图片_20220830180214.pn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