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对于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已被确立为治疗标准之一。不过,保乳手术后的局部区域复发仍然是临床实践经常遇到的问题,而且其时间、空间分布各不相同,生物学行为、生存结局具有显著差异。
2021年8月30日,瑞士《肿瘤学前沿》在线发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瞿飞麟、茅锐、刘哲斌、林偲进、曹阿勇、吴炅、柳光宇、余科达、狄根红、李俊杰、邵志敏等学者的研究报告,对10年4325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后局部区域复发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
研究详情
该单中心大样本回顾研究对2006~2016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行保乳手术前未予新辅助治疗的4325例早期单侧乳腺浸润癌女性患者数据进行回顾分析。采用多因素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临床病理因素和治疗方案因素进行分析,以确定可预测局部区域复发事件的影响因素。根据复发类型和无复发间隔,对复发方式进一步分析。根据复发类型和分子亚型,对年复发率进行比较。
结果,中位随访66个月期间,首先发生局部区域复发120例(2.8%),首先发生远处复发142例(3.3%)。
年龄、病理分期、分子亚型被确定为局部区域复发的预测因素。
主要复发类型为同侧乳腺肿瘤复发,主要(83.6%)发生于手术后≤5年。对于总体人群,年复发率曲线表明复发于手术后前2.5年达到峰值。
区域淋巴结复发、无复发间隔较短、同时远处转移的患者生存结局较差。
HER2阳性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的局部区域复发率较高、乳房内复发率较高、手术后前2年复发达到峰值。
因此,该单中心大样本回顾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中国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后的局部区域复发风险普遍较低。保乳手术后不同的复发方式,与不同的临床结局显著相关。局部区域复发的管理应充分个体化,并根据病变程度、复发分子特征、基线临床因素进行调整。
SIBCS 平台发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