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北京时间2022年12月4日,美中抗癌协会(USCACA)与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携手抗癌丨Anti-cancer Together (ACT) online forum of special topics系列线上活动”第三期如约而至!
第三期活动由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苏春霞教授担任大会主席,特别邀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褚倩教授担任会议主持,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媛教授进行主题报告,同时还邀请我国肺癌领域胸外科、肿瘤内科、病理科、放疗科等多位专家线上讨论交流,为与会学者带来一场多学科、多角度的学术大餐。
苏春霞教授在大会伊始对各位专家的精心准备与付出表示感谢,相信通过今天的会议能够将肺小结节诊疗的热点问题讨论得更加清晰明了,为广大读者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交流!现整理会议报告与讨论精要,以飨读者。
李媛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当前随着肺癌筛查等普及,临床分期通常处于ⅠA期的早期肺癌越来越多地被发现。早期肺腺癌CT影像学常表现为磨玻璃影(GGO),相应的病理改变包括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原位腺癌(AIS)、微浸润性腺癌(MIA)、浸润性腺癌以及其他一些良性病变。肺叶切除是I期肺腺癌标准手术切除方式,对于亚肺叶切除(楔形切除、肺段切除),目前已有多项研究展开探索,但对于结论仍然有争议。从病理层面来看,对于早期肺腺癌组织学分型的诊断对临床决策也起到关键作用。
肺腺癌主要病理亚型是不依赖分期独立的预后预测因素。浸润前病变(非典型腺瘤样增生、原位腺癌)、微浸润性腺癌、浸润性腺癌中的贴壁状腺癌属于低级别;浸润性腺癌当中的腺泡性腺癌和乳头状腺癌属于中级别;而浸润性腺癌中的微乳头状腺癌和实性腺癌则属于高级别。低、中、高三组患者的生存有显著差异,AAH/AIS/MIA/贴壁性腺癌等低级别腺癌一般预后较好。其中AIS/MIA预后极好,患者5年生存率达100%,同时有研究显示Ⅰ期贴壁性腺癌预后良好,与AIS/MIA的术后复发率无显著差异,且贴壁成分越多,预后越好。这也体现了贴壁性腺癌预后不受分期(T1a~T2a)影响,适合亚肺叶切除方式。
随后,李媛教授在报告中结合理论与实例,分别详尽梳理了AIS、MIA等病理亚型的诊断标准与诊断中面临的各类挑战。
NCCN指南中的高危因素包括低分化肿瘤、脉管侵犯、楔形切除、肿瘤>4 cm、脏层胸膜侵犯、淋巴结状态不明。在这其中,脉管侵犯、胸膜侵犯和低分化肿瘤是病理高危因素。
病理形态学高危因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李媛教授也分别就这些高危因素的病理学诊断注意事项予以阐述。
针对出具早期肺腺癌的术中冰冻病理报告,我国专家已发布《早期(非黏液型附壁生长方式)肺腺癌冷冻切片病理诊断专家共识》,在共识中对早期肺腺癌冰冻切片的诊断术语予以明确。
报告最后,李媛教授还介绍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术中冰冻诊断指导早期肺腺癌手术决策方面积累的经验:1)针对术中诊断AAH/AIS/MIA,外科会进行亚肺叶切除,不需要行淋巴结清扫;2)对于术中诊断贴壁性腺癌,外科进行亚肺叶切除+淋巴结采样;3)推荐术中诊断浸润性腺癌,需要明确是否存在高级别成分(微乳头、实体、复杂腺体);4)术中有高级别成分、STAS、脉管侵犯、胸膜侵犯,则进行肺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
本次会议的讨论环节邀请到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范松青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宋平平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王立峰教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闫小龙教授、陕西省肿瘤医院赵征教授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正飞教授,从不同学科角度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多学科团队,围绕本期早期肺癌热点话题展开讨论交流。
范松青教授
范教授作为病理领域专家表示,目前术中冰冻病理诊断的确对病理领域同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对病理诊断标准不断深入学习、理解体会。同时,范教授还介绍了团队在面临临床需求与提高诊断准确性方面所展开的探索以及积累的经验,希望能够更好地助力临床工作的开展。
宋平平教授
通过今天会议内容,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早期肺癌病理诊断相关内容,也看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早期肺癌领域多学科协作的实力。不过也不得不承认,当前我国病理诊断水平并非处于同一高度,术中冰冻病理诊断为胸外科临床医生来讲至关重要,因此期待今后病理同仁与外科加强沟通,在精准诊断方面为患者带来获益!
王立峰教授王教授在讨论中指出,今天李媛教授讲述了很多日常临床工作中并未关注到的病理诊断方面的要点与面临的挑战。王教授还分享了两例近期通过病理MDT讨论改善/改变患者治疗结局的案例,结合今天报告与临床实践,我们看出MDT发挥的重要作用。今后在检测标准化、流程规范化、结果判读统一化的基础上,相信能够进一步为早期肺癌辅助治疗带来更为优化的策略。
闫小龙教授闫教授分享了在临床实践中与病理科专家沟通协作的经验,也充分肯定了病理科在当前肺结节手术判定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但也值得注意,由于病理异质性等原因,当前胸外科术式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此外闫教授也提出,根据结节是实性结节还是磨玻璃结节类型的不同,放射科的判读也能够发挥相应作用,并且病理科也可以进一步根据结节类型优化判读结果,共同为做出临床决策而聚力。
赵征教授赵教授表示,作为肿瘤内科医生更为关心疾病复发转移的情况,为此术后患者如何更好地通过ctDNA等方式进行预后判定与动态的复发转移监测值得深入探索,从而很好地筛选出容易复发的高危早期患者,给予更为及时的治疗。
朱正飞教授通过今天的会议了解到更全面的早期肺癌病理诊断领域的新现象、新理念。需要思考的是,当前明确的不良预后因素是不是接受术后辅助治疗不良预后的预测因素,随着新型药物的诞生与应用,仍有待于更多临床研究予以探索,由此病理学诊断中高质量的判读就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次“携手抗癌丨Anti-cancer Together (ACT) online forum of special topics系列线上活动”,通过李媛教授从病理科角度讲述如何更好地为早期肺癌患者进行分类诊断,六位讨论嘉宾分别从各自学科角度对肺结节策略制定提出宝贵意见。也期待系列活动后续更加丰富的内容,践行本次活动的初衷和目的,为肿瘤领域交流融合助力!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肿瘤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