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心闻周刊丨吲哚布芬出血风险更低!葛均波院士探讨如何优化PCI术后抗栓治疗

2022-11-15作者:论坛报前沿资讯
非原创

“心”闻每周看

!心闻周刊分割线.gif

本期《心闻周刊》为大家带来7项AHA 2022大会公布的重磅研究成果和心血管领域5篇临床研究,同时特别邀请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对AHA 2022会上公布的OPTION研究进行深入解读。

!心闻周刊.jpg




“国际心研究”主要内容

  • 托拉塞米治疗心衰并不比呋塞米更好

    与呋塞米相比,托拉塞米治疗心衰的疗效如何呢?11月5日,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在AHA 2022大会上公布的TRANSFORM-HF研究对此进行了探索。

    结果显示,袢利尿剂种类的选择不会影响心衰患者死亡或再次入院的风险。研究纳入美国60多个中心2973名参与者,随机服用托拉塞米或呋塞米,剂量由主治医师自行决定。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为全因死亡或住院的复合事件。中位随访17.4个月发现,两组死亡率无差异(P=0.77)。在12个月时,两组全因死亡或住院的复合结局发生率也相似(P=0.11)。同时,主要结果在所有预设亚组中均保持一致。


  • 氯噻酮与氢氯噻嗪对高血压患者的MACE影响相似

    目前,尚未有研究证实氯噻酮在预防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方面是否优于氢氯噻嗪。11月5日,在AHA 2022大会上,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者公布的DCP研究显示,与氢氯噻嗪相比,氯噻酮不会减少老年高血压患者的MACE事件。

    研究纳入超过1.35万名年龄大于65岁、收缩压>120 mmHg的患者,随机分配至常规剂量的氢氯噻嗪组(25 or 50 mg/d)或等效剂量的氯噻酮组(12.5 or 25 mg/d)。中位随访2.4年发现,氯噻酮组和氢氯噻嗪组的主要结局发生率相似。

    亚组分析表明,治疗效果可能因心梗或卒中史而异。在有此类病史的患者中,服用氯噻酮者MACE风险降低27%;在没有这类病史的患者中,服用氯噻酮者MACE风险反而增加12%。在预期不良事件方面,氯噻酮组略高于氢氯噻嗪组,这一差异是由于氯噻酮组低钾血症的发生率较高导致。此外,两组的急性肾损伤住院率相当。

  • Pemafibrate未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心血管风险

    11月5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在AHA 2022大会上公布的PROMINENT研究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相比,新药Pemafibrate未能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这是一项国际、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共纳入近1.05万例轻度至中度高甘油三酯血症、低HDL水平的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随机分配接受Pemafibrate或安慰剂治疗,主要结局为非致死性心梗、缺血性卒中、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或心血管死亡,中位随访3.4年。

    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Pemafibrate降低了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残余胆固醇以及载脂蛋白C-Ⅲ的水平。但在主要终点事件方面,两组并无差异。在安全性方面,两组严重不良事件总体发生率也无明显差异,但应用Pemafibrate与较高的肾脏不良事件和静脉血栓栓塞风险相关。研究同期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 体内CRISPR/Cas9基因编辑疗法FIM研究结果

    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也称为ATTR淀粉样变性,主要累及心脏、神经及肾脏。11月5日,来自英国伦敦皇家自由医院的研究者在AHA 2022大会公布了基因编辑疗法NTLA-2001的首个人体试验结果。

    NTLA-2001技术是一种基于CRISPR/Cas-9的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安全地减少与ATTR心脏淀粉样变患者结局恶化相关蛋白质的产生。研究人员对12名男性ATTR心脏淀粉样变患者进行单次静脉注射给药。

    结果显示,患者对该疗法耐受性良好,67%的患者报告了轻度或中度的不良事件。28天时,所有患者的TTR水平降低至少90%,并且4~6个月时疗效仍持续、显著。该研究结果显示出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ATTR淀粉样变治疗中的前景。


  • 基于患者风险的健康系统干预有利于急性心衰患者预后

    11月5日,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研究者在AHA 2022大会上公布的COACH研究结果显示,基于患者不良事件风险的干预,可降低急性心衰患者的30天全因死亡或因心血管事件住院的复合事件风险。

    研究纳入加拿大10个中心5452名急性心衰患者,随机分配至常规护理组(n=2972)或干预组(n=2480),主要结局为30天和20个月时全因死亡或因心血管原因住院。


    结果显示,30天时,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分别有301例(12.1%)和430例(14.5%)患者发生主要结局事件(HR=0.880,P=0.036)。20个月时,两组主要结局事件累积发生率分别为54.4%和56.2%(HR=0.951,P=0.007)。此外,与常规护理组相比,干预组因心血管事件住院或因心衰住院的发生率均较低。研究同期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 阴性!但支持缺铁心衰患者静脉补铁

    既往研究显示,静脉补铁可短期改善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但对心血管事件的长期影响尚不清楚。11月5日,来自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的研究者在AHA 2022大会公布的IRONMAN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伴有缺铁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静脉注射异麦芽糖酐铁可降低因心衰住院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

    该研究在2016年~2021年纳入英国70家医院1869名转铁蛋白饱和度<20%或血清铁蛋白<100 μg/L、射血分数≤45%的心衰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静脉注射异麦芽糖酐铁组或常规治疗组,主要终点是心衰再住院和心血管死亡组成的复合终点。

    中位随访2.7年发现,静脉补铁组和常规治疗组之间主要终点发生率无显著差异(RR=0.82,P=0.07)。在安全性方面,未观察到因感染导致的住院或死亡的组间差异,但静脉注射组的心脏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6)。研究结果同期发表在《柳叶刀》杂志。

  • PCI术后DAPT优化治疗策略

    既往研究显示,对于阿司匹林不耐受的患者,吲哚布芬治疗可以替代阿司匹林,但尚缺乏大规模中国患者人群数据作为循证医学证据。11月7日,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牵头的OPTION研究在AHA 2022大会LBS 6专场上公布。

    研究结果表明,在心肌肌钙蛋白阴性并接受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术的冠心病患者中,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12个月不劣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

    研究纳入了4551名接受DES植入术且心肌肌钙蛋白阴性的患者,随机分配至吲哚布芬(100 mg bid)联合氯吡格雷(75 mg qd)治疗组或阿司匹林(100 mg qd)联合氯吡格雷(75 mg qd)对照组,主要终点是12个月的净不良临床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明确或可能的支架内血栓或BARC出血(2、3或5型)。

    结果显示,吲哚布芬组和阿司匹林组分别有101例(4.47%)和140例(6.11%)患者发生了主要终点事件(P非劣效性<0.001),吲哚布芬组显著降低了主要终点事件风险(HR=0.73,P=0.015)。两组的次要疗效终点发生率相似(1.51% vs. 1.40%,HR=1.08,P=0.76)。在安全性方面,吲哚布芬组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2.97% vs. 4.71%,HR=0.63,P=0.002),尤其是BARC 2型出血(1.68% vs. 3.49%,HR=0.48,P<0.001)。研究同期发表于Circulation杂志。


  • STEMI患者发生院内心脏骤停,死亡率极高!

    接下来我们一起关注近期各大期刊发表的重要研究结果。目前,关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合并院内心脏骤停的循证医学证据有限。

    11月8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团队在JACC杂志发表的来自CCC-ACS项目的最新分析表明,STEMI患者一旦发生院内心脏骤停,死亡率极高,但通过危险因素识别高危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可改善预后。

    研究纳入40,670例发病24 h内住院的STEMI患者,2.2%的患者发生院内心脏骤停。发生院内心脏骤停的患者院内死亡率高达53.0%。研究发现,年龄≥75岁、女性、非吸烟者、既往糖尿病史、既往肾功能衰竭史、院外心脏骤停、心率>100次/min、收缩压<90 mmHg、killip Ⅳ级是院内心脏骤停的预测因素。而急诊PCI、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替格瑞洛能降低院内心脏骤停的风险。


  • 可穿刺封堵器临床前及探索性临床研究结果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在JACC:Basic to Translation Science杂志上,报道了中国原创的世界首个可穿刺封堵器(ReAces)的临床前及探索性临床研究结果,证实了其安全性和可行性。

    临床前研究纳入14头大白猪,人工造模房间隔缺损后植入可穿刺封堵器,手术成功率为100%,到随访终点时均无残余分流,病理检查显示术后45天封堵器即可完全内皮化。探索性临床研究共纳入10例继发性房间隔缺损患者,即刻手术成功率为100%,经过30天随访,有效率达100%。

    CT影像学检查显示,该封堵器贴合成形较传统封堵器良好,提示血栓形成风险可能更低。目前,该封堵器的全国多中心上市前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


  • 揭示肺动脉高压发病新机制

    如何阻断肺动脉高压的进展、改善患者预后,一直是肺动脉高压领域的难题。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袁祖贻教授团队在Circulation Research发表封面文章,发现辅激活子MED1与转录因子KLF4协同作用,通过调节染色质重塑和增强子-启动子的相互作用而调控内皮细胞功能,并揭示了MED1的减低和由此导致的骨形态发生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失调促进肺血管功能紊乱进而导致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肺动脉高压提供了新的思路。


  • 增加运动量和强度,有益心血管健康!

    近日,European Heart Journal杂志同期发表两项基于英国生物银行数据库的大规模研究,关注运动强度与死亡或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系。

    第一项是来自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前瞻性研究,纳入7万多名无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成年人,平均随访5.9年发现,每周进行15~20 min的高强度运动与较低的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发病率有关。同时,即使是少量运动也有益处。第二项是来自英国莱斯特大学的研究,纳入近9万名无心血管疾病的参与者,中位随访6.8年发现,通过增加运动量和强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当中高强度运动量占总运动量的20%,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降低了14%。研究发现,较多的总运动量联合较多的中-高强度运动量,心血管风险最低。

  • 每天吃这种橄榄油,降低一半心血管死亡风险!

    近期,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杂志发表的一项来自地中海人群队列的研究表明,每日适量食用纯初榨橄榄油(1又1/2汤匙)可降低1/3的全因死亡风险和近50%的心血管死亡风险。

    研究在2008至2010年间招募了12161名年龄在18岁以上的西班牙受试者,平均随访10.7年发现,在普通和初榨橄榄油消费的最高三分位数中,全因死亡率的风险比分别为0.96和0.66。每增加摄入10 g/d的初榨橄榄油,全因死亡风险降低9%。同时,初榨橄榄油消费也与心血管死亡率呈负相关,风险比为0.43,但普通橄榄油不存在这种关联。




“每周心评论”内容概要

    

评析新观点,论说新动向。OPTION研究结果在AHA 2022大会Late-Breaking Science专场公布,研究对比了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到OPTION研究PI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对该研究进行深度解读和探讨。


来源:心血管远程平台


END

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图片查看


!必读榜单.png

心血管引导.pn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