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上期介绍了急性意识障碍的常见影像学改变,包括急性意识水平的下降,主要由广泛的皮层损伤、双侧丘脑、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除了这些部位的病变外,脑疝也是常见导致意识障碍的原因。脑疝通常为神经急症,可导致呼吸心搏骤停的严重后果,掌握脑疝的影像学特征是神经重症医师的必备技能。
脑疝的定义是脑组织从正常位置转移到邻近空间,根据其位置分为颅内和颅外疝。颅外疝主要见于非闭合性颅脑外伤或去骨瓣的手术后,后续不做讨论。
颅内疝主要分为:
①大脑镰下疝;
②经小脑幕下疝,可升或降(外侧和中央);
③扁桃体疝。容易导致意识障碍的,主要是小脑幕疝和小脑扁桃体疝,均可对脑干组织进行直接压迫,或者影响局部血供,引起继发缺血。
图1 不同类型的脑疝图解: Extracranial hernia=脑外疝。Subfalcine hernia=大脑镰下疝。小脑幕疝,包括:DTH=下行小脑幕疝(Central DTH=中央疝;Lateral DTH=侧疝);ATH=上行小脑幕疝。Tonsillar hernia=小脑扁桃体疝。
颅内的骨质结构与硬脑膜的位置相对固定,脑部结构对称分布,正常状态时脑干与大脑半球间、脑干与骨质结构、硬脑膜间均存在明显的蛛网膜下腔间隙。
当出现局部的颅内占位,导致脑组织移位时,会出现以下改变:
①脑部结构的不对称,主要通过脑室系统的形状和位置来识别,也可以通过松果体钙化或脉络丛球;
②脑池不对称,或消失,要特别注意脑干周围的脑池,例如中脑环池,脑桥前池和延髓池。
图2 A为大脑镰与小脑幕的解剖示意图。B~D为MR的T2像,分别为冠状位、轴位与矢状位,展示了正常的脑结构。E~G为CT平扫,分别展示了延髓、中脑、与孟氏孔层面。注意正常的脑室系统与脑池的大小。
大脑镰下疝:
也被称为中线移位或扣带状疝,是最常见的脑疝类型。它通常是由单侧额叶、顶叶或颞叶疾病引起的,在内侧方向产生占位效应,将同侧扣带回向下推至大脑镰下。
图3 两例大脑镰下疝病例。A为右侧硬膜下出血(*),血肿使透明隔相对于中线(虚线)向左移动(箭头),右侧脑室受压,但左侧脑室扩张。B为一位33岁男性生殖细胞肿瘤脑转移患者的大脑镰下疝:冠状增强CT表现为大脑穹隆游离缘下方的扣带回从左向右突出(箭头),并伴有同侧胼胝体的下侧移位(*),注意同侧脑室受压和对侧脑室的扩张(箭头)。
下行小脑幕切迹疝:
当脑组织通过天幕切迹向下移动时可发生。分为两种类型:侧方(前侧和后方)和中央型。侧方的前侧型累及内侧颞叶,钩向下突出进入同侧脚池。而后方型中,海马旁回向下移位到天幕切迹的后外侧部分。中央疝存在间脑、中脑和脑桥下降移位,当双侧幕上疾病引起占位效应、中线肿块、严重脑水肿或幕上脑积水都可能导致该类型脑疝。
①前侧方疝:
图4 A、B为一例急性颅脑损伤合并左侧硬膜下血肿的迟发性脑出血,脑干有右移位和轻微旋转。(A)轴位平扫显示左侧基底池增宽(箭头),右侧基底池消退(虚线),右侧脑室颞角扩张(*)。(B)CT图像显示中脑受压和旋转,呈拉长状(箭头)。脑池周围完全消失。注意对侧侧脑室和颞角的增宽(*)。C 为一例血液透析后硬膜下血肿:右眼的瞳孔放大,对光没有反应,轴位CT显示钩向下移位穿过天幕切迹(弯曲的箭头)。同侧脑周池(双头箭)增宽,对侧池压缩。注意对侧侧脑室颞角的扩张(*)。
②后侧方疝:
图5 一例大面积脑梗死,出现恶性脑水肿伴迟发性脑出血。在中脑水平的轴位平扫CT图像显示中脑向左侧移位和旋转(弯曲的箭头)、四叠体池左侧移位(箭头)和脑池周围的闭塞。此外,左侧脑室和颞角扩张(*)。
③ 中央疝:
图6 一例相思豆中毒,出现全脑水肿。A在延髓水平的周围CT显示延髓池消失,延髓(*)受压。B在中脑水平的轴位CT显示脑干(*)密度减低,位置基本居中,受到双侧颞叶内侧压迫,环池消失,侧脑室下角消失(白箭头)。C显示皮髓分界模糊,大脑大静脉池消失(红箭头),脑室严重受压,侧脑室下角(白三角指向脉络丛球钙化)、第三脑室消失(黄箭头),侧脑室前角缩小(白箭头)。
小脑扁桃体疝:
扁桃体下移是指小脑扁桃体通过枕大孔进入颈椎管的下位移位。它可能是先天性的(Chiari畸形),也可能是后天的。判断小脑扁桃体疝的标准随年龄而变化(表1)。
表1 不同年龄小脑扁桃体疝判断标准
小脑扁桃体疝最常见的原因是幕下占位造成了向下的移位。也可能继发于幕上占位,在这种情况下,它通常与下行小脑幕切迹疝有关。它导致延髓受压,引起呼吸心搏骤停。如果第四脑室受压,则导致幕上梗阻性脑积水。
图7 (A)矢状T1加权 MR 图像显示小脑扁桃体相对于 McRae 线(虚线)向下位移(>5 mm)。注意小脑延髓池闭塞、延髓前移(箭头)和脑积水。(B、C) Chiari I畸形。轴位(B)和冠状位(C)T2加权MR图像显示扁桃体下降(C中箭头),脑干前移位(B中箭头)和大孔内CSF消失(B中的箭头)。
图8 一例小脑出血,造成小脑扁桃体疝(小箭头)及上行小脑幕切迹疝(长箭头),基底池消失和脑干受压(*)。
脑疝分为颅内疝主要分为:(A)大脑镰下疝; (B)经小脑幕下疝,可升或降(外侧和中央); (C)扁桃体疝;
识别脑疝需要注意脑结构是否对称,正常组织是否移位,脑室脑池是否受压缩小,甚至消失。
博士,主治医师
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并就职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专业方向为神经重症及脑血管病。擅长脑出血微创治疗等神经科重症疾病的临床诊治。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济医院神经科ICU行政负责人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重症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国卒中学会理事,中国抗癫痫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常委,湖北省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主任,湖北省病理生理协会神经重症专委会主任委员,武汉市癫痫学组组长。
重症脑缺血患者的影像有助于临床治疗决策,若处理不及时,常可引起严重致残甚至死亡等不良后果,快速识别重症患者的早期CT表现应是所有临床医生的基本功,尤其是一些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如动脉高密度征、基底核模糊、灰白质界限消失、局部脑组织肿胀、脑室受压和中线结构移位等。
原创内容,转载须授权
1.活动页面签到3天,可获得半年数字报
2.活动页面签到7天,可获得1年数字报
3.活动页面签到10天,可获得优秀学员学习证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