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一年一度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已于当地时间6月2-6日在美国芝加哥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顺利举行。今年大会主题为“与患者合作:癌症治疗与研究的基石”。围绕该主题,大会汇聚了全球肿瘤学界专家学者,传递最新研究进展,共议未来探索方向。大会虽已落幕,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中国医学论坛报ASCO学术联播将继续为您整理会议重要研究,与您一同精研学术热点,汲取大会精华。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王晰程教授团队在本届ASCO大会上发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法米替尼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相关的侵袭性纤维瘤病公布显著疗效,研究内容以壁报形式在会场展示。此外在美国东部时间6月3日下午1:15,研究团队成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葛赛医生携研究成果亮相ASCO预防、遗传肿瘤会场,并参与了壁报讨论(Poster Discussion)。
葛赛医生进行壁报展示
讨论现场研究标题展示,本研究的通讯作者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晰程教授
研究背景
本次研究的题目为《法米替尼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相关的侵袭性纤维瘤病:一项单中心的探索性试验》。本研究关注的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人群患病率2-3/100 000,约占全部结直肠癌患者的0.5-1%。硬纤维瘤(desmoid tumor, DT)是FAP常见的肠外表现之一,在男性和女性FAP患者中患病率分别为8%和15%,已成为FAP患者除肿瘤之外的第二大死亡原因。而针对这一罕见肿瘤类型目前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法米替尼是一种口服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针对VEGFR-2、PDGFR、c-kit和FGFR,在前期的临床研究中显示出一定的抗肿瘤疗效。本研究旨在探索法米替尼对FAP相关的侵袭性DT的治疗效果,为这部分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研究详情
研究方法
本研究纳入侵袭性FAP相关DT患者,依据是RECIST v1.1在过去6个月内判为疾病进展,开展的前瞻性、单臂、单中心探索性研究。共入组11例患者,自2021年11月起接受每日20 mg的法米替尼治疗。主要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RR),次要终点为安全性、无进展生存期(PFS)和生活质量(EORTC QLQ C30)。此外,本研究收集患者的石蜡切片用于基因、蛋白质组学探索。
研究结果
2021年11月24日至2022年8月8日期间,共招募了11例患者,并每9周进行CT的影像学评估。中位随访时间为9.4个月(6.6至14.9个月)。中位年龄为36岁(28-53岁),其中45%为男性。9例患者被诊断为腹腔内肿瘤,而2例患者为腹腔外DT。其中8例DT为Ⅲ-Ⅳ期,生长迅速且症状严重。其中10例曾进行过肠道切除手术。两例患者在入组前接受了达卡巴嗪和表柔比星治疗,而一例患者在法米替尼治疗前接受了放疗。5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PR),6例患者病情稳定(SD),中位缓解时间为7.0个月。ORR为45.5%,疾病控制率(DCR)为100%。6个月的PFS率为91%。腹腔内DT患者的ORR为55.6%。在所有11例患者中,种系APC的胚系突变分布在457到1578密码子之间,其中5例在DT中检测到体系APC突变从密码子547到1896。共4例患者存在体系APC 1400密码子3’端突变,其中3例患者达到PR。安全性方面,法米替尼的不良事件(AEs)中,87%为1/2级,最常见的报道为高血压(73%)、中性粒细胞减少症(64%)、胆红素血症(55%)和蛋白尿(36%)。治疗前后6个月的平均总体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分别为58.3和75.8(P=0.09)。
研究结论
对于FAP相关侵袭性DT的患者,法米替尼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葛赛医生大会发言
本研究的讨论嘉宾是来自俄亥俄州立大学的Peter Stanich教授,对本研究给予高度的肯定,有效性和耐受性均令人鼓舞。Stanich教授表示非常期待本药物与标准治疗的索拉非尼大规模临床研究。与会专家也高度肯定了中国在罕见病领域入组快等独特优势,对基因组、蛋白组等分子类型的进一步探索结果尤为期待。
研究意义
罕见病的临床试验从始至终都充满艰辛,源于罕见病的稀缺性、诊断的艰难、患者的分散以及试验设计的复杂性等众多挑战。让我们自豪的是,中国的患者群体对罕见病临床试验的大力支持,犹如点点星火让研究者也备受鼓舞,而中国庞大的患者基数,使得入组速度远远超越国际水平,为罕见病领域的临床研究注入了新的希望,也让国际研究者看到我们中国速度、中国声音。未来为进一步推动罕见病研究,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搭建多中心研究网络,提高罕见肿瘤的认知度,并加强早期诊断和筛查,以便更好地招募患者参与临床试验。政府和药物研发机构也可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激励措施,以促进罕见肿瘤领域的研究和创新。
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这一研究成果,为我国罕见肿瘤的临床研究树立了典范,进一步提高了国际影响力,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的罕见病患者完成第一次成功的发声与呐喊。非常期待未来的全球合作,携手并肩为罕见病领域的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来源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
编辑丨中国医学论坛报 胡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