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 血管组 李嘉和 程忻
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ICH)患者不仅面临较高风险的复发性ICH,同时也存在缺血性疾病的发生风险。sICH患者在脑出血发生时,大约40%至50%的患者正在使用或有使用抗血栓药物的指征。然而,对于ICH患者使用抗血栓药物预防缺血事件的益处与风险,目前了解甚少[1]。近年来多项研究结果提示,部分患者在sICH后启用抗栓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缺血性卒中及其他主要血管事件的发生率[2, 3]。
基于此,奥斯陆大学医院与阿克斯胡斯大学医院联合发起了STATICH研究(Study Antithrombotic Treatment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旨在评估sICH患者在急性期稳定后启动长期抗栓治疗,对于复发性sICH及其他出血性和缺血性血管事件风险的影响。在本次ESOC上,来自挪威的Helle Eilertsen教授代表研究团队汇报了该项研究的主要结果。
STATICH研究是一项由研究者发起的、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盲法终点的临床试验。该研究于2018年8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共25家医疗中心招募受试者,并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和系统随访。
年龄≥18岁
曾发生非结构性病因的sICH,且发病时间距入组已超过24小时
具有抗栓治疗适应证
存在抗栓治疗的明确指征或禁忌证
根据患者的基础疾病及抗栓治疗指征,受试者被分配至两项不同的临床试验中:对于合并血管性疾病且有抗血小板治疗适应证的患者,进入抗血小板治疗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1:1随机分配至抗板治疗组或对照组;而合并心房颤动,具有抗凝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则被纳入抗凝治疗试验,并1:1随机分配至抗凝治疗组或对照组。
对于被随机分配至干预组的患者,具体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由招募该患者的临床医生根据其临床情况进行选择。
两年内复发性症状性sICH
主要缺血性事件
主要出血性事件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全因死亡率
mRS评分
本研究计划纳入500例受试者,采用意向性分析(Intention-to-Treat, ITT)原则进行数据处理。主要分析依据为两年随访结果,次要分析则涵盖整个随访期间的数据。事件发生时间的分析将以事件绝对发生数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形式呈现,不进行组间显著性检验。
mRS分析采用调整年龄和出血部位的有序逻辑回归模型。
尽管延长了纳入时间,受限于招募进展缓慢及经费不足,本研究最终在未达到预设样本量的情况下提前结束受试者招募。研究一共纳入了134名参与者,抗血小板治疗试验纳入69人,其中抗板治疗组34人,对照组35人;抗凝治疗试验纳入65人,其中抗凝治疗组32人,对照组33人。由于试验提前终止,3例受试者未完成两年随访,但所有受试者均纳入最终分析,用以呈现完整的试验结果。
抗血小板治疗试验中,参与者中位年龄为75岁,男性占62%,74%的受试者为脑叶出血。受试者的中位血肿体积为5.8毫升,中位基线mRS评分为1分。75%的受试者有既往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25%有缺血性心脏病病史。90%的受试者已知患有高血压,但受试者平均收缩压低于140 mmHg。发病至随机中位时间120天。
在主要结局方面,在两年随访期间,复发性sICH共发生4例,其中抗血小板治疗组3例,对照组1例。这4位受试者在入组前均有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在次要结局方面,在两年随访期间,抗板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发生了18例和16例次要结局事件,具体分布如下:主要缺血性事件分别为3例(抗板治疗组)和5例(对照组),主要出血性事件分别为4例(抗板治疗组)和3例(对照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分别为7例(抗板治疗组)和7例(对照组),死亡分别为4例(抗板治疗组)和1例(对照组)。在功能状态评估中,结果显示对照组在mRS评分上呈现更有利的转归(aOR=2.52, 95% CI:1.03–6.14),提示无抗栓治疗可能与更好的功能预后相关。
在完整随访分析中(中位随访时间为3.3年,最长达5年零7个月),抗血小板治疗组共有5例发生sICH,对照组为1例。抗板药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发生了26例和22例次要结局事件,具体分布如下:主要缺血性事件分别为3例(抗板治疗组)和7例(对照组),主要出血性事件分别为6例(抗板治疗组)和3例(对照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分别为8例(抗板治疗组)和9例(对照组),全因死亡分别为9例(抗板治疗组)和3例(对照组)。
抗凝治疗试验中,参与者中位年龄为79岁,男性占68%,60%的受试者为脑叶出血。受试者的中位血肿体积为4.7毫升,中位基线mRS评分为2分。26%的受试者有既往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26%有缺血性心脏病病史。78%的受试者已知患有高血压,平均收缩压为136mmHg。中位CHA2DS2-VA评分为4分,从ICH发病至入组的中位时间为106天。
在主要结局方面,在两年随访期间,复发性sICH共发生2例,其中抗凝治疗组1例,对照组1例。这2位受试者在入组前均因CHA2DS2-VA评分≥4分具有抗凝适应证。
在次要结局方面,在两年随访期间,抗凝药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发生了19例和16例次要结局事件,具体分布如下:主要缺血性事件分别为3例(抗凝治疗组)和4例(对照组),主要出血性事件分别为4例(抗凝治疗组)和2例(对照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分别为7例(抗凝治疗组)和6例(对照组),全因死亡分别为5例(抗凝治疗组)和4例(对照组)。在mRS分布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aOR=0.68, 95%CI: 0.28-1.65)。
在完整随访分析中(中位随访时间为3.2年,最长达5年零5个月),抗凝治疗组共有3例发生sICH,对照组为1例。抗凝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发生了32例和22例次要结局事件,具体分布如下:主要缺血性事件分别为4例(抗凝治疗组)和6例(对照组),主要出血性事件分别为7例(抗凝治疗组)和2例(对照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分别为10例(抗凝治疗组)和8例(对照组),死亡分别为11例(抗凝治疗组)和6例(对照组)。
综上所述,在抗血小板治疗试验中,抗板治疗组在两年内出现复发性sICH的例数多于对照组。相比之下,抗凝治疗试验在两年随访期内,抗凝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复发性sICH事件无数值上的差异。
由于样本量较小且事件发生率低,本研究的统计效能不足,难以就抗栓治疗的安全性或疗效得出明确结论。目前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需进一步研究予以证实。因此,建议在正在开展的相关临床试验中继续随机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包括临床试验患者的个体资料荟萃分析,以获得更具说服力的证据,指导抗栓治疗在sICH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原创内容,转载需申请授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