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今日技能|机械通气雾化吸入治疗的适应证和药物有哪些?

2021-12-12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呼吸非原创

呼吸资讯头图.png

↑↑↑

点我一键到达清单列表



雾化吸入是通过专用装置使药物形成微粒悬浮于气体中,随吸入气体进入患者呼吸系统,从而起到治疗效果。雾化吸入具有起效快、局部药物浓度高、疗效好、应用方便等优点,是治疗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有效方法。


机械通气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不可替代的治疗方法,ICU患者在机械通气期间使用雾化治疗的概率高达99%。由于雾化吸入操作步骤繁琐,使用药品繁多,很多呼吸机不支持雾化吸入治疗,同时雾化吸入的疗效受众多因素(如呼吸机模式选择、参数设置、加温湿化、人工鼻和过滤器的使用等)影响,往往导致临床使用效果不佳。为规范机械通气雾化吸入技术的临床应用,河南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委员共同讨论,总结出本临床路径,为机械通气雾化吸入的实际操作提供临床参考。


01
目 的


①抗炎;②缓解气道痉挛;③祛痰;④预防呼吸系统并发症。

02
适应证


①慢性气道疾病急性发作:重症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支气管扩张等;②气道损伤性疾病:急性气道梗阻、吸入有毒有害气体或机械性因素造成的气道损伤等;③各系统疾病合并的肺部感染;④其他:喉镜、支气管镜、胸部外科手术及相关检查等。


03
禁忌证


雾化吸入疗法选择药物时应注意以下情况:①患者对吸入药物中任一成分过敏;②患者无法耐受(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


04
常用雾化吸入药物种类及剂量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


ICS在雾化药物中使用最为广泛,以独特的作用影响细胞和分子产生炎症因子,降低炎症水平,是一类局部作用的气道抗炎药物。目前在中国临床常用的ICS主要为3种,包括布地奈德、丙酸倍氯米松和丙酸氟替卡松。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每次1~2 mg,每日2次。丙酸倍氯米松吸入用混悬液:每次0.8 mg,每日1~2次。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每次100~250 μg,每日2次。


支气管舒张剂


 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 常用类型为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等优势,代表药物为特布他林和沙丁胺醇。有研究表明,特布他林对β2受体的选择性及对肥大细胞膜的稳定作用优于沙丁胺醇


 胆碱受体拮抗剂 常用类型为短效胆碱受体拮抗剂(SAMA),代表药物为异丙托溴铵。SAMA对支气管的舒张作用弱于SABA,主要原因是其阻断突触前膜上M2受体,可促使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因而部分削弱了阻断M3受体所带来的支气管舒张作用。应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如复方异丙托溴铵不能与其他药品混合用于雾化吸入。特布他林雾化液:每次5 mg(2 mL),每日3次。硫酸沙丁胺醇雾化液:每次2.5~5.0 mg,每日4次。异丙托溴铵雾化液:每次500 μg,每日3~4次。


黏液溶解剂


N-乙酰半胱氨酸为目前常用的雾化剂型化痰药,可打断二硫键,快速溶解黏稠痰液,提高纤毛的清除能力,使痰液液化而易于排出。同时具有抗炎、抗氧化、局部免疫调节、降低微生物致病力、重建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敏感性等作用。雾化吸入剂量:每次300 mg,每日1~2次,持续5~10 d。


抗感染药物


目前可雾化吸入的抗感染药物较少,仅有少量药物可以雾化吸入。两性霉素B可治疗严重的系统性真菌感染,α-干扰素可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治疗。

两性霉素B 每次5~10 mg,在灭菌注射用水中溶解至浓度为0.2%~0.3%后使用;超声雾化吸入时浓度为0.01%~0.02%,每次5~10 mL,每日2~3次。

α-干扰素[8]:每次5 000 kU,加入灭菌注射用水2 mL,每日2次,疗程控制在10 d以内。


可根据患者的临床反应调整剂量。另外,雾化微粒会在呼吸管上沉降,并且受雾化器与呼吸机功能的影响,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呼气相时雾化药物的浪费,所以相对经口鼻雾化吸入治疗,应适当增加药物剂量与给药频率等。不建议非雾化吸入剂型的药物以雾化吸入的方式给药。


来源:ICU空间 节选自《机械通气雾化吸入治疗临床路径》作者隗强等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