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
点我一键到达清单列表
雾化吸入是通过专用装置使药物形成微粒悬浮于气体中,随吸入气体进入患者呼吸系统,从而起到治疗效果。雾化吸入具有起效快、局部药物浓度高、疗效好、应用方便等优点,是治疗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有效方法。
机械通气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不可替代的治疗方法,ICU患者在机械通气期间使用雾化治疗的概率高达99%。由于雾化吸入操作步骤繁琐,使用药品繁多,很多呼吸机不支持雾化吸入治疗,同时雾化吸入的疗效受众多因素(如呼吸机模式选择、参数设置、加温湿化、人工鼻和过滤器的使用等)影响,往往导致临床使用效果不佳。为规范机械通气雾化吸入技术的临床应用,河南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委员共同讨论,总结出本临床路径,为机械通气雾化吸入的实际操作提供临床参考。
①抗炎;②缓解气道痉挛;③祛痰;④预防呼吸系统并发症。
①慢性气道疾病急性发作:重症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支气管扩张等;②气道损伤性疾病:急性气道梗阻、吸入有毒有害气体或机械性因素造成的气道损伤等;③各系统疾病合并的肺部感染;④其他:喉镜、支气管镜、胸部外科手术及相关检查等。
雾化吸入疗法选择药物时应注意以下情况:①患者对吸入药物中任一成分过敏;②患者无法耐受(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
ICS在雾化药物中使用最为广泛,以独特的作用影响细胞和分子产生炎症因子,降低炎症水平,是一类局部作用的气道抗炎药物。目前在中国临床常用的ICS主要为3种,包括布地奈德、丙酸倍氯米松和丙酸氟替卡松。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每次1~2 mg,每日2次。丙酸倍氯米松吸入用混悬液:每次0.8 mg,每日1~2次。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每次100~250 μg,每日2次。
支气管舒张剂
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 常用类型为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等优势,代表药物为特布他林和沙丁胺醇。有研究表明,特布他林对β2受体的选择性及对肥大细胞膜的稳定作用优于沙丁胺醇。
胆碱受体拮抗剂 常用类型为短效胆碱受体拮抗剂(SAMA),代表药物为异丙托溴铵。SAMA对支气管的舒张作用弱于SABA,主要原因是其阻断突触前膜上M2受体,可促使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因而部分削弱了阻断M3受体所带来的支气管舒张作用。应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如复方异丙托溴铵不能与其他药品混合用于雾化吸入。特布他林雾化液:每次5 mg(2 mL),每日3次。硫酸沙丁胺醇雾化液:每次2.5~5.0 mg,每日4次。异丙托溴铵雾化液:每次500 μg,每日3~4次。
黏液溶解剂
N-乙酰半胱氨酸为目前常用的雾化剂型化痰药,可打断二硫键,快速溶解黏稠痰液,提高纤毛的清除能力,使痰液液化而易于排出。同时具有抗炎、抗氧化、局部免疫调节、降低微生物致病力、重建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敏感性等作用。雾化吸入剂量:每次300 mg,每日1~2次,持续5~10 d。
抗感染药物
目前可雾化吸入的抗感染药物较少,仅有少量药物可以雾化吸入。两性霉素B可治疗严重的系统性真菌感染,α-干扰素可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治疗。
两性霉素B 每次5~10 mg,在灭菌注射用水中溶解至浓度为0.2%~0.3%后使用;超声雾化吸入时浓度为0.01%~0.02%,每次5~10 mL,每日2~3次。
α-干扰素[8]:每次5 000 kU,加入灭菌注射用水2 mL,每日2次,疗程控制在10 d以内。
可根据患者的临床反应调整剂量。另外,雾化微粒会在呼吸管上沉降,并且受雾化器与呼吸机功能的影响,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呼气相时雾化药物的浪费,所以相对经口鼻雾化吸入治疗,应适当增加药物剂量与给药频率等。不建议非雾化吸入剂型的药物以雾化吸入的方式给药。
来源:ICU空间 节选自《机械通气雾化吸入治疗临床路径》作者隗强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