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孩子得了糖尿病,如何治疗?

2021-12-19作者:壹声资讯
糖尿病非原创

作者:北京协和医院 赵媛 李玉秀


1.


孩子属于哪种糖尿病?


糖尿病除了分为1型、2型,还有其他特殊类型。不同类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糖尿病的分型。


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的类型以1型为主,约占90%,1型糖尿病的原因是胰岛素分泌能力受到损伤,以“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为主要症状;起病多急剧,如酮症或者酮症酸中毒起病;胰岛自身免疫抗体可呈阳性;病情不稳定,血糖波动大,主要依赖胰岛素治疗,辅以饮食控制、运动。


而2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抵抗造成的,症状可以不典型,起病缓慢而隐匿,多数患者合并超重或者肥胖;病情相对稳定,需要饮食、运动、口服药物联合治疗,胰岛功能低下者需要应用胰岛素。


另外,如果家庭成员有糖尿病遗传背景的话,可能存在一些特殊类型糖尿病的可能性。特殊类型糖尿病大多是基因的缺陷,占儿童糖尿病的1% ~ 4%,还包括青少年的成年起病型糖尿病(MODY)。因此刚起病的患儿首先要进行必要的检查手段甚至基因检测等明确糖尿病分型,从而正确选择其管理方法。


2.


要达到怎样的治疗目标?


当明确了孩子属于哪种分型后,患儿家长需要进一步了解相应的治疗目标,以及学习糖尿病管理的相关知识,接受如何测量血糖、给予胰岛素、识别和治疗低血糖的相关培训,以期帮助孩子做好血糖的长期管理,从而预防血糖过低或过高造成的医疗急症,保护肾脏、眼、神经和心脏等易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器官,降低发生冠心病等长期血管并发症的风险,保证孩子正常地生长发育。


建议1型糖尿病患儿应以糖化血红蛋白<7.5%和空腹血糖<8mmol/L为目标,2型糖尿病可能适合更严格的目标:糖化血红蛋白<6.5%和空腹血糖<7mmol/L。而年纪较小的、有严重低血糖病史或广泛合并症的患儿或可适当放宽目标。

T1DM儿童和青少年的血糖控制指标:

微信图片_20211216133322.jpg


3.


如何进行治疗?


儿童糖尿病血糖控制相对困难,尤其是1型糖尿病,因为绝对缺乏胰岛素,T1DM患者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以维持生命,很难完全模拟正常生理状态下的胰岛素分泌,因此血糖波动会比较大。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需要各位家长遵医嘱帮忙监督执行,尤其是对年龄小或者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孩子。


3.1 非药物治疗方式有哪些?

非药物治疗即改变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控制和体育活动。


饮食控制: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营养治疗首先要保证充足和恰当的能量摄入和营养成分,使血糖、尿糖和血脂达到或接近正常值,减少酮症酸中毒和低血糖等急性并发症的发生,防止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摄入营养均衡的膳食,保证身体的正常生长,能够与同龄儿童一起参加各种活动。


能量摄入应遵循"总量控制"原则,全天摄入能量可参照计算公式拟订:总热卡(kcal)=年龄×(70~100)+ 1000(括号中的系数为100~70,即1-3岁儿童为100,3-6岁儿童为 90,7- 10 岁儿童为 8O,10 岁以上儿童为 70)


再根据糖尿病儿童的营养情况、体力活动量等因素调整为个体化的能量推荐值。食物的内容应避免高糖高脂食物,营养成分比例恰当,推荐每日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为45%~60%,脂肪的摄入为 25%~30% 为宜,蛋白质摄入量占总能量的 15%~20%。注意定时定量、进餐和加餐的时间要与胰岛素的注射时间相匹配。


家长可咨询在儿童营养和糖尿病方面富有经验的营养师,指导他们如何调整孩子的饮食习惯和行为,制定相应的个体化营养治疗方案。还要注意定期进行营养评估及调整,重点关注孩子的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BMI)及腰围,绘制曲线图监测生长情况。通过不断调整帮助糖尿病患儿建立健康积极的饮食生活习惯,从而保持糖尿病患儿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运动治疗: 

运动治疗在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的综合管理中占重要地位,有利于控制血糖,降低血脂,减少胰岛素用量,减轻体重,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


运动方式和运动量的选择没有统一标准,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龄、体型、体力、运动习惯和爱好制订个体化的运动方案。推荐每日累计运动时间至少30min,运动方式可以是有氧运动、力量锻炼或柔韧性训练,包括快走、慢跑、跳绳、游泳、杠铃、沙袋等。每周至少5天的中等强度运动可以起到控制体重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通常有肥胖的2型糖尿病儿童,需要较严格的体重管理。


运动的过程可由家长引导监督,并且为孩子做好保障,在运动前、后以及其期间规律监测血糖,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应适当调整药物剂量,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3.2 如何选择药物治疗方式?

1型糖尿病患儿普遍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2型糖尿病患儿目前有二甲双胍和胰岛素可作为膳食和运动的辅助治疗手段,利拉鲁肽注射剂目前在国外被批准用于治疗10岁及以上的2型糖尿病儿童,但在国内尚无相关适应症。特殊类型糖尿病中,目前治疗新生儿糖尿病的手段比较局限,根据不同分型分别注射胰岛素或口服格列苯脲降糖药。


对糖化血红蛋白为7%-8.5%的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儿,若无相关禁忌症建议启动二甲双胍单药治疗。若糖化血红蛋白>8.5%,或者诊断不明,推荐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若没有达到血糖控制目标则可选择强化胰岛素治疗、利拉鲁肽或考虑减重手术,具体方案需向医生详细咨询后采纳。


家长需要监督孩子按时服药,防止出现漏服的情况。使用胰岛素的患儿家长还需注意,胰岛素剂量取决于不同因素,比如进食内容、量、时间和运动量。家长应接受胰岛素使用的相关培训内容,包括认识不同类型的处方胰岛素、如何测定和注射胰岛素,以及如何轮换注射部位,还应知道如何根据血糖浓度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来调整胰岛素剂量。如1U速效胰岛素能覆盖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可根据每日总胰岛素剂量和采用500除以每日胰岛素总剂量来大致计算得出。例如,如果每日胰岛素总剂量是50U,则1U速效胰岛素可覆盖10g的碳水化合物。


4.


如何做好血糖监测?


理想的血糖控制有赖于频繁的血糖监测和治疗方案的适当调整。持续监测可使患儿及其家属熟悉患儿对不同类型和数量的食物、运动和应激的血糖反应,改善儿童血糖控制,并降低严重低血糖发作频率。家长需掌握血糖测定方法,可以选择每日至少检测4次指尖血糖(三餐前和睡前),也可以选用连续血糖监测(CGM)设备直接反映每日血糖控制情况,更为有效地改善血糖控制,但后者可能不适用于依从性较差的患儿。


平时家长要注意观察患儿常用的胰岛素注射部位有无脂肪增生或萎缩的情况,监测身高和体重,警惕体重增加不足或过度,根据患儿所处的青春期阶段以预估胰岛素需求的变化,从而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患儿至少需要每3个月随访就诊1次,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过去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以及定期筛查1型糖尿病的并发症和相关疾病(如,肾病、视网膜病变、乳糜泻、血脂异常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儿童和青少年很少在临床上出现明显的并发症,然而,很可能在发病后几年出现早期的功能和结构异常。儿童和青春期的强化教育和治疗以及血糖控制达标,可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5.


其他注意事项


•低血糖:依赖胰岛素的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尤为注意,饮食和运动的改变都可能会引发低血糖反应。通常表现为出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等,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 mmol/L即可诊断低血糖。反复出现长时间低血糖发作以及持续高血糖可能对大脑发育和学习能力有害,但对于低血糖迹象没有特异性的、无语言表达能力的婴幼儿,低血糖很难被发现。因此患儿家长要善于观察,发现患儿出现喂养困难、嗜睡等异常表现时要及时检测血糖水平,采取干预措施。


•饮酒可引起严重低血糖,而吸烟是糖尿病远期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青少年家长应该意识到这一风险,并尽量教育和引导孩子规避这些行为。


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相关的血清学、分子生物学检查,可以对不同类型的糖尿病进行早期诊断,并为患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减轻疾病对患者和家庭的负担。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功能基本丧失,必须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来维持生命和控制高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通过饮食控制、体育锻炼达到并维持标准体重,必要时结合药物治疗使血糖保持在正常水平,同时改善高血压、高脂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谢紊乱,预防和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来源:泌语协行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