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IgA肾病治疗的五大误区

2023-05-25作者:壹声资讯
原创

IgA即免疫球蛋白A,在正常人血清中的含量仅次于IgG,占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10%~20%。按其免疫功能又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在机体感染时,人体内产生抗微生物抗原的IgA抗体,大量IgA和IgA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激活了机体的免疫机制,从而引起肾损伤。


IgA肾病在1968年由Berger首先描述,以肾小球系膜增生及系膜区显著弥漫的IgA沉积为特征的一组肾小球疾病。该病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类型,其临床及病理表现多样,临床结局不一,多数患者表现为良性血尿及肾功能终生稳定,15%~40%患者最终可进展至终末期肾病。


IgA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IgA肾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普遍认为本病是受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性疾病,即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下,触发和激活了机体的免疫机制,从而介导了肾炎症和损伤。其中,遗传因素在IgA肾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部分IgA肾病患者有家族聚集现象,家族性IgA肾病占全部患者的10%~15%,其遗传方式多数表现为不完全外显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


IgA肾病治疗的五大误区




误区一:生活方式不重要,吃药就可以

众所周知,肾病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典型的慢性病,治疗慢性病,除了医生给予的药物治疗,自律同样重要!经常感染、抽烟、睡眠不足、高盐高蛋白饮食、肥胖、滥用药物,这些问题均会导致蛋白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患者如果自己不想办法改善却成天想着“灵丹妙药”立刻解决问题,这是不现实的。 


误区二:蛋白尿不痛不痒,不在乎

肾病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早中期症状极少,不痛不痒”,除了部分患者尿里泡沫多,或眼皮肿、下肢肿等症状以外,蛋白尿能给身体的警示症状非常少,这导致很多人以为不痛不痒没关系,长时间蛋白尿不控制好,导致肾功能恶化,到了肾病晚期阶段,有明显尿毒症症状,恶心、吃不下饭、明显乏力、头晕头痛、严重瘙痒时,后悔晚矣。因此,应该重视肾脏病的相关体检,尤其是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痛风、长期用药、肾病家族史、早产等高危肾病人群更要重视。


误区三:尿蛋白必须降得和常人一样

有些患者的尿蛋白控制得相当不错,医生也认为对肾功能影响已经不大了,继续维持即可,但患者认为必须降到和正常人一模一样才行。其实,长期焦虑抑郁的心情比略高的尿蛋白危害更大,并且,这种心情可能导致过度治疗。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让蛋白尿完全消失,而是长久地保持肾功能,许多肾病患者治疗后,依然会遗留轻微的尿蛋白超标,难以达到完全正常的指标,但低水平的尿蛋白(500mg以内)对肾功能的影响已经很小,不影响健康寿命,不需要过于焦虑或者过多的药物干预。


误区四:血尿比蛋白尿危害大

血尿是很多人心头的“一根刺”,不拔掉不舒服,但实际上,蛋白尿的危害远远大于血尿。  单纯血尿而无蛋白尿、血压血肌酐升高等异常表现,大多患者的病情轻,医生通常不会有药物上的治疗。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少数血尿患者会进展出蛋白尿等异常,因此,不用药也需每6个月需要复查一次,血尿的患者应每半年复查一次尿常规、血肌酐。


误区五:血尿比蛋白尿危害大

蛋白尿不能只看一时,眼光要长远。蛋白尿控制好了以后,有些药物不能很快停止,比如激素、环孢素、他克莫司等等,过快减药可能导致尿蛋白复发,功亏一篑,有些药物可能需要终生服用,比如降压药等。 



来源:整理自郑大一附院中西医结合肾病科、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