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IgA即免疫球蛋白A,在正常人血清中的含量仅次于IgG,占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10%~20%。按其免疫功能又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在机体感染时,人体内产生抗微生物抗原的IgA抗体,大量IgA和IgA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激活了机体的免疫机制,从而引起肾损伤。
IgA肾病在1968年由Berger首先描述,以肾小球系膜增生及系膜区显著弥漫的IgA沉积为特征的一组肾小球疾病。该病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类型,其临床及病理表现多样,临床结局不一,多数患者表现为良性血尿及肾功能终生稳定,15%~40%患者最终可进展至终末期肾病。
IgA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IgA肾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普遍认为本病是受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性疾病,即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下,触发和激活了机体的免疫机制,从而介导了肾炎症和损伤。其中,遗传因素在IgA肾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部分IgA肾病患者有家族聚集现象,家族性IgA肾病占全部患者的10%~15%,其遗传方式多数表现为不完全外显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
IgA肾病治疗的五大误区
误区一:生活方式不重要,吃药就可以
众所周知,肾病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典型的慢性病,治疗慢性病,除了医生给予的药物治疗,自律同样重要!经常感染、抽烟、睡眠不足、高盐高蛋白饮食、肥胖、滥用药物,这些问题均会导致蛋白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患者如果自己不想办法改善却成天想着“灵丹妙药”立刻解决问题,这是不现实的。
误区二:蛋白尿不痛不痒,不在乎
肾病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早中期症状极少,不痛不痒”,除了部分患者尿里泡沫多,或眼皮肿、下肢肿等症状以外,蛋白尿能给身体的警示症状非常少,这导致很多人以为不痛不痒没关系,长时间蛋白尿不控制好,导致肾功能恶化,到了肾病晚期阶段,有明显尿毒症症状,恶心、吃不下饭、明显乏力、头晕头痛、严重瘙痒时,后悔晚矣。因此,应该重视肾脏病的相关体检,尤其是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痛风、长期用药、肾病家族史、早产等高危肾病人群更要重视。
误区三:尿蛋白必须降得和常人一样
有些患者的尿蛋白控制得相当不错,医生也认为对肾功能影响已经不大了,继续维持即可,但患者认为必须降到和正常人一模一样才行。其实,长期焦虑抑郁的心情比略高的尿蛋白危害更大,并且,这种心情可能导致过度治疗。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让蛋白尿完全消失,而是长久地保持肾功能,许多肾病患者治疗后,依然会遗留轻微的尿蛋白超标,难以达到完全正常的指标,但低水平的尿蛋白(500mg以内)对肾功能的影响已经很小,不影响健康寿命,不需要过于焦虑或者过多的药物干预。
误区四:血尿比蛋白尿危害大
血尿是很多人心头的“一根刺”,不拔掉不舒服,但实际上,蛋白尿的危害远远大于血尿。 单纯血尿而无蛋白尿、血压血肌酐升高等异常表现,大多患者的病情轻,医生通常不会有药物上的治疗。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少数血尿患者会进展出蛋白尿等异常,因此,不用药也需每6个月需要复查一次,血尿的患者应每半年复查一次尿常规、血肌酐。
误区五:血尿比蛋白尿危害大
蛋白尿不能只看一时,眼光要长远。蛋白尿控制好了以后,有些药物不能很快停止,比如激素、环孢素、他克莫司等等,过快减药可能导致尿蛋白复发,功亏一篑,有些药物可能需要终生服用,比如降压药等。
来源:整理自郑大一附院中西医结合肾病科、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