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程重生:从结缘到追光——一名青年医生的成长手记丨每周一星

2025-08-20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原创
每周一星

呼吸学科作为临床重要学科之一,肩负着为广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提供优质诊疗服务的重任,活跃在临床、科研、教学一线的青年医生成了呼吸学科的中坚力量。他们怀揣梦想,肩负使命,为推动我国呼吸学科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主办,中国医学论坛报呼吸与危重症编委会协办的面向于青年医生的“每周一星”栏目正式开启,每周三更新。“每周一星”栏目旨在关注呼吸学科青年医生的成长与发展,搭建一个展示他们风采、分享成长故事、交流心得体会的平台。

本周故事的主人公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程重生医生。

图片



刚学完《诊断学》回家的那个暑假,雨下得毫无预兆。奶奶在田埂上除草,被瓢泼大雨一路追进家门,刚坐在堂屋的竹床上不久,胸口很快开始剧烈起伏。一米开外,就听见她呼吸里夹杂着尖锐的哨音——咝—咝,像小时候我吹过的柳叶哨,却带着撕裂的痛感,一下一下往我耳膜里钻。课本上的鉴别诊断在脑子里翻江倒海:心源性?肺源性?气道痉挛、呼气延长、高调哮鸣音......可文字再工整,此刻也轻得像纸,被那道哨声撕得粉碎。我手心全是汗,慌慌张张拨通120,却被告知县医院救护车最快也要三十分钟。

“城里医生来不及,老法子先救命。”爷爷的声音低而稳。他上个月从外地带回的洋金花,就晒在窗台,褐色喇叭筒蒙着一层灰。他随手扯过我留在桌上的草稿纸,卷成粗粗的“烟卷”,划一根火柴,火苗舔上“烟卷”,黄白色的烟弥漫开来。爷爷把“烟卷”凑到奶奶唇边,奶奶艰难地张口,烟雾顺着喉咙滑进去。她猛地一阵呛咳,眼泪、鼻涕、烟雾混成一股热流,在皱纹纵横的脸上纵横交错。第二口、第三口,哨声开始低落,逐渐只剩湿漉漉的喘息。后来,我才在药理书上看到那行小字:“洋金花,含东莨菪碱,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眼前仍会浮现那一幕:雨声、火光、白烟以及奶奶逐渐松开的肩膀。原来我与呼吸学科的缘分,早在那个暴雨的午后就被点燃,像那一卷洋金花,呛得人落泪,却从此再难忘怀。





从“我好奇”到“我们好奇”



硕士临近毕业的那年,因为疫情原因居家准备毕业论文,时间倒也充裕,闲暇时间,逛逛丁香园,和大家一起看图猜病例,尤其是胸部CT,简直太好奇。没想到这股子兴趣越烧越旺:白天啃外文经典影像书籍《胸部成像》(Imaging of the Chest,晚上就把自己的笔记结合Radiopaedia网站的连续性CT解剖录成几分钟小动画,实时标定关键解剖结构,配上“小程读片”这个有点中二的名字,发在丁香园的论坛里。自己就像一架人形数据压缩机:输入一整天的书籍、文献信息,输出一段浓缩了精华的短视频。这份挖掘、压缩、再创造的过程,让我第一次体会到知识炼金术般的快感——把铅块般的文献,炼成金箔般的记忆锚点。

当“小程读片”系列视频被多个公众号转发,评论中好评不断,那一刻,我内心充满了激动。原来兴趣不仅能点燃自己,还能在别人的大脑里引发一场链式反应。从“我好奇”到“我们好奇”,从一个人的深夜灯到千万人的屏幕光,知识因为被压缩而更易裂变,学习因为被共享而无限增殖。

如今回望,这段经历让我笃信:兴趣是学习的原初能量,而挖掘与分享是让能量放大的关键之一,把个人的热爱升华为群体的加速度,可以让更多初入呼吸的“小程们”,在第一次看见肺窗时,也能听见自己心底那声激动的惊叹。





先倾听再共研:把患者“痛点”转化成研究靶点



曾经,左位心还只是武侠主角的续命奇谈;现在提到它,可能很多呼吸同行就会迅速将其同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的特殊表型Kartagener综合征相关联。呼吸罕见病越来越被大家所看见。

博士期间我有幸跟随徐凯峰教授做一些呼吸罕见病的工作,在罕见病这个领域,让我颇为庆幸的是参加了“罕见病科普与遗传咨询公益课程”。这是陈懿玮博士创立的“豌豆Sir”联合多家罕见病病友组织、医学遗传专家们共同举办的线上培训。来自五湖四海的医学生、病友们共同参加课程,在这里真正了解到了罕见病被误诊、误治的无奈,也看到了病友们关注的临床“痛点”。

或许以患者为中心的闭环式路径才是创新研究的方向,先倾听、再共研、后共创,形成需求—研究—证据—指南—再需求的正循环。这也是我近几年来努力的方向。





先考虑常见病:常见病思维保命符



在北京协和医院,我们常被罕见病包围,大查房和病历讨论中常闪着“诊断难度+1”的光。于是,刚来北京协和医院的时候,总忍不住把会不会是“全球第N例当成第一反射弧。直到徐教授在组会上敲黑板:“罕见病不是猜谜游戏的彩蛋,而是排除常见病的终点”。这句话的含金量,我在一场“翻车”里彻底悟到。

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同届好友:他左胸呼吸相关的疼痛,国外某大医院就诊CT发现左下肺孤立肿块,胸膜尾征(+),考虑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P)。我俩查文献一对,大小、形态、强化特征,全都相吻合;再加上 SFTP 鉴别谱窄,最后好友选择了直接胸腔镜切除,既诊断又治疗。

然而,命运喜欢开反向彩蛋。术后病理显示肺结核。接着追问病史,好友数月前多次给气管插管的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做气道管理,当时戴的是普通外科口罩。那一刻,我脑海里闪过徐教授提醒我们的“先从常见病开始思考”。如果按常规先穿刺,再送检病原、病理,或许就能争取到术前启动经验性抗结核治疗的一些证据,好友便不必挨这“一刀”。





AI浪潮下的青年医生姿势



今年4月,在第二十届北京协和呼吸病学峰会上,我分享了AI在呼吸病学临床、科研与教学中的应用。短短数月间,AI领域已天翻地覆,ChatGPT不再是榜首,代码生成、科研绘图这些曾经需要熬夜完成的工作,如今通过简单的自然语言指令就能实现。这让我意识到,AI不是转瞬即逝的风口泡沫,而是一场正在重塑医学根基的浪潮。作为青年医生,我还是希望能成为驾驭潮流的弄潮儿:让每一次AI的推理运算,都回归到患者的那一声咳嗽、那一张CT片、那一条生命体征曲线。技术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在于温度,因为我理解中医学的内涵,不是冰冷的代码与指标,而是那颗在生命裂隙处执着追光的心,就像当年那个攥着《诊断学》的少年,在雨声中第一次听懂了疾病的密语,也从此接过了照亮他人的火种。

我曾以为,成长是不断填满行囊的过程:塞进更多的指南、文献、影像图谱。后来愈发感觉真正的重量来自那些“轻如纸屑”的瞬间——奶奶松开的眉头,患者眼底的亮色,甚至好友术后那句苦笑:“下次记得先穿刺”。或许,医学创新的源头,是平凡人的悲欢。




画板 3.png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临床博士后




程重生医生由中国医学论坛报呼吸与危重症编委会编委、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徐凯峰教授推荐




编辑读后感



图片
读完程重生医生的从医感悟,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篇充满温度与力量的文字,它用质朴的笔触勾勒出一位医生的成长轨迹,也让我们看到了医学的温度与深度。程医生分享的每一个故事都闪耀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医学的热爱。医学不仅是冰冷的理论和技术,更是源于生活、贴近患者、充满人文关怀的温暖事业。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感受到呼吸学科的魅力,也让我们一起为那些在医学道路上不断探索、为患者守护健康的医生们点赞!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