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可有效预测胃癌腹膜转移的标志物!李元方团队新发现

2025-01-31作者:论坛报岳岳资讯
原创

2024年12月31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胃外科李元方、聂润聪团队在《分子肿瘤》(Molecular Cancer)在线发表了题为长链非编码RNA在胃癌腹膜复发中的转录景观和预测潜力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探索了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胃癌腹膜转移中的转录景观及其预测潜力,构建了基于lncRNA的胃癌腹膜复发预测系统,并发现CASC15可通过激活JNK和p38信号通路促进胃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可作为胃癌腹膜转移新的治疗靶点。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2022年我国癌症研究中心报告,胃癌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排名第5位,占所有新发恶性肿瘤的7.4%,胃癌相关死亡人数在恶性肿瘤中排名第3位,占总体肿瘤死亡人数的10.1%。由于早期胃癌缺乏典型症状,大部分患者在诊断时已经处于进展期甚至出现远处转移。腹膜是胃癌远处转移及术后复发的常见部位,预后差,而且常规CT和PET/CT等方式诊断腹膜转移的效果欠佳,漏诊率达20%~30%。因此,如何精准识别甚至预测胃癌腹膜转移极具临床意义。


为了解决这一临床难题,在胃外科李元方副主任(主持工作)主导下,袁庶强主任医师、聂润聪副主任医师联合病理科蔡木炎副主任,组建了涵盖肿瘤外科、生物信息、基础研究的多学科联合攻关团队,从胃癌腹膜转移患者配对的胃癌原发灶、腹膜转移灶以及正常胃黏膜上皮组织的lncRNA转录组谱入手,通过231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胃癌患者数据与414例TCGA胃癌患者数据双队列共同识别关键lncRNA,构建腹膜复发预测模型,并进一步通过体内体外实验验证其背后的理论依据。


研究流程


研究团队通过LASSO回归模型筛选出5个关键lncRNA(CASC15、CH17-360D5.2、LINC01094、MIR4435-2HG、RP11-400N13.3),并构建腹膜转移评分,该评分可有效预测胃癌患者的无腹膜复发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以及生存率。随后,通过整合临床病理信息,构建综合评分模型,进一步提高了其对无腹膜复发生存率的预测效能,5年无腹膜复发生存(pRFS)期的AUC达0.79。


胃癌腹膜复发预测模型的构建


为了进一步探索该预测能力背后的机制,探索lncRNA在胃癌腹膜转移的作用,研究团队针对CASC15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体外和体内多维度实验验证CASC15在胃癌腹膜转移中的关键作用。此外,血浆的CASC15水平具备作为液体活检标志物诊断胃癌腹膜转移的潜力。机制研究表明,CASC15主要通过激活JNK和p38信号通路促进上皮间质转化和转移。


CASC15促进胃癌转移,是胃癌腹膜转移液体活检标记物


本研究通过转录组分析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大样本的临床数据,成功识别并验证了与胃癌腹膜复发相关的关键lncRNA,首次构建了一个基于lncRNA的预测胃癌患者腹膜转移复发风险模型,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揭示了CASC15促进胃癌腹膜转移的分子机制,并发现其作为液体活检标记物的潜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潜力。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胃外科李元方副主任医师、聂润聪副主任医师、袁庶强主任医师、病理科蔡木炎主任医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蔡小霞博士、陈国明博士、郑子奇博士、殷怡昕博士、王爽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谢丹研究员对本研究提供宝贵的建议和帮助。


主要研究者简介








通讯员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赵现廷 陈鋆 文朝阳 周昕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