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间质性肺病(ILD)也称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DPLD),是一类病因复杂、鉴别诊断困难的非肿瘤性、非感染性肺部疾病。近年来此类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已不再是临床少见病,严重危害了人民生命健康。由于本病的异质性、复杂性,给临床诊断及治疗带来很多困扰,是呼吸专科的主要疑难病症,也是呼吸专科医生面临的严峻挑战。间质性肺疾病不是一个病而是一类病,也涵盖肺部罕见病,甚至涉及多学科,临床表现不特异,影像改变复杂多样,有时很难“一眼望穿”,不识庐山真面目,只能“破釜沉舟”,妥妥地安排上外科肺活检,才能最终水落石出。今天我们为大家揭开1例长达6年的双肺弥漫性病变的谜底。
患者黄某某,男,49岁,已婚,广东广州人,学校电工班负责人。
体检发现肺部阴影6年,反复胸部牵扯痛9个月。
第一阶段:患者于2015年1月28日外院体检查胸部CT提示双下肺间质性改变,支气管扩张(局部),肺功能示通气功能正常,激发试验阴性,弥散功能中度障碍。自服中药治疗,后因无症状未再治疗。
第二阶段:2018年8月2日至我院行胸部CT示两肺多发病灶,两下肺为著,性质待定:尘肺?结节病?(见图1)肺功能:肺通气功能在正常范围,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肺总量正常、残气量正常、残总比正常,弥散功能轻度下降;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FENO):57 ppb;抗核抗体谱阴性。支气管镜检查提示镜下未见异常,肺泡灌洗液细胞学分类:中性粒细胞比例95.6%,淋巴细胞2%,巨噬细胞0.8%,嗜酸粒细胞1.6%,TB-DNA阴性,总IgE 87 ku/L,KL-6 206 U/ml。
TBLB病理:(右下叶)送检肺组织,支气管黏膜纤维组织增生,管壁增厚,邻近肺组织、肺泡腔内可见纤维素,组织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渗出,间质散在淋巴细胞浸润,组织改变为肺炎症性病变,未见明确肉芽肿病变及肿瘤。建议随访观察,未特殊治疗。
第三阶段:2020年10月因咳嗽、咳痰就诊外院,考虑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咳嗽、咳痰缓解出院,出院后遗留阵发性胸部牵扯痛,因程度较轻未予特殊处理。3周前无诱因出现胸部牵扯痛加重,深呼吸时明显,无咳嗽、咳痰,无活动后气促,无咯血、盗汗,无皮疹,无光过敏,无口腔溃疡,无雷诺现象,无口干、眼干,无晨僵及腕关节、掌指关节畸形。于外院查胸部CT提示:右肺上叶后段、中叶及双肺下叶改变,考虑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双肺肺气肿。为进一步诊治到我院门诊就诊。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胃纳、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改变。
无特殊病史。
学校电工负责人,负责学校电路及网络,无烟酒嗜好,否认接触粉尘、特殊毒物及放射性物质,无喂养宠物。
否认肺部疾病及遗传性疾病。
体温36.4℃,脉搏95 次/分,呼吸 16次/分,血压121/83 mmHg, 外周血饱和度97%(吸空气下)。无杵状指,胸廓无畸形,双肺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腹查体无异常。
血常规:白细胞:5.90×10 9/L,中性粒细胞比率:56.7%,血红蛋白:124 g/L,血小板:203×109/L;
尿常规、粪便常规:正常;
凝血功能、心肌酶、pro-BNP、肝功能:未见异常;
肿瘤指标CEA、NSE、CA125、CA153:正常;
降钙素原检测(荧光定量法):<0.05 ng/mL,血沉:19 mm/h;
血气分析(吸空气下): pH值:7.405,二氧化碳分压38.4 mmHg,氧分压89.0 mmHg;
KL-6:297 U/mL(正常值<436 U/ml);
HIV抗体阴性。
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阴性;
ANA、抗核抗体谱十一项阴性;血管炎两项阴性;
结论:肺通气功能正常,弥散功能轻度下降。经Hb校正后,弥散量占预计值64.73%。肺通气功能在正常范围。
鼻旁窦平扫+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见图1)
结果:1. 两肺多发病灶较前(2018-8-2)增多,两下肺为著,性质待定,结节病?尘肺?请结合临床及职业病史。2. 肝S8病灶同前,性质待定,血管瘤?3. 右侧上颌窦炎症。
1. 中年男性,无基础病及吸烟史,慢性病程。
2. 发现双肺阴影6年,阵发胸部牵扯痛9月。
3. 肺部体征阴性。
4. 胸部影像提示双肺弥漫小结节,以下肺明显,纵隔及肺门淋巴结无肿大。
5. 气管镜检查未见异常,肺泡灌洗液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活检病理无特异改变。肺功能提示通气正常,弥散功能轻度下降。
未完待续
作者福建省立医院姚秀娟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韩 茜 罗 群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