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展示新技术、汇聚新方法、交流新成果!肠道微生态黏膜保护基础与临床学术大会顺利召开!

2025-01-07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原创

岁序开新篇,学术绘华章。2025年1月 4—5 日,由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主办,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北京医学会肠道微生态与幽门螺杆菌分会、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肠道微生态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协办的肠道微生态黏膜保护基础与临床学术大会在北京顺利召开。本次大会是疫情后的首次会议,“面对面”学术盛会现场氛围热烈而浓厚,为参会的专家同道带来了一场丰富的学术盛宴!



盛会启幕
齐聚京城,共赴盛会


北京医学会副会长、党总支书记兼秘书长王建东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委、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承薇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候任主委、上海仁济医院房静远教授,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生化与微生物学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赵立平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邹多武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聂勇战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所长钱韦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赵方庆教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姜长涛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钱家鸣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杨爱明教授以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委员参加了本次开幕式。大会开幕式在大会主席、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候任主委、北京协和医院李景南教授的主持下顺利开启。


李景南教授主持开幕式


精彩致辞
寄语未来,共谋发展


王建东教授致辞


王建东教授代表北京医学会,向大会的顺利召开致以热烈祝贺。他指出,消化系统疾病是一种高发病率的常见病,而肠道微生态领域的研究,尤其是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深度结合,对于揭示消化疾病的发病机制、提升诊疗技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和肠道微生态与幽门螺杆菌分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构建消化病相关的继续教育平台,促进了积极的学术交流和经验分享,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成果对于消化疾病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北京医学会将继续秉持初心,坚定不移地推进消化病学及相关领域的各项工作,并将一如既往地加强与其他兄弟学科学会的紧密合作,共同携手,为消化疾病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本次会议议程紧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汇聚了众多业内知名的专家学者,相信通过深入探讨和交流,参会者都能获得宝贵的知识和启发,为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工作和科研探索提供新的思路。


唐承薇教授致辞


随后,唐承薇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她表示,北京协和医院不仅是众多医学和消化领域大家的诞生地,更是基础与临床结合的典范,始终在医学前沿话题上深耕细作,全方位引领着学科发展。唐承薇教授回忆20世纪90年代时,协和医院的老专家们就在胃肠激素、胃肠多肽研究领域,以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前瞻性的研究视野,为全国学者树立了标杆,为中国消化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消化医学工作者。如今,面对肠道微生态与黏膜屏障这一热门研究话题,协和医院依旧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医院的专家学者们不仅在学术上引领全国研究,更以勤奋务实的态度,推动着相关领域的深入探索。此次会议作为2025年全国性的首次学术盛会,唐承薇教授用“犹有花枝俏”这一诗句,形象地表达了对会议圆满成功的美好祝愿,也寄托了对协和医院及与会专家学者们在新的一年里,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在消化医学领域取得更多突破、创造更多佳绩的殷切期望。


钱家鸣教授致辞


钱家鸣教授在开幕致辞中首先向莅临会议的众多知名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她谈到,肠道微生态和黏膜屏障是人体健康的基石,日益成为医学科学领域的研究焦点。肠道微生态的平衡,黏膜屏障的保障,不仅影响肠道本身,它也与心血管、免疫、代谢等多个体系的发展密切相关。尽管协和医院消化科拥有悠久的历史底蕴,肠道微生态研究仍有诸多待探索的领域,但协和人深知不能仅仅依赖前辈的成就,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同时,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推动学科的发展。钱教授表示,本次会议汇聚了许多在基础研究领域的专家,这对于促进临床与基础的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她强调,对于疾病的研究可以相对独立,但对于肠道微生态研究却无法脱离多学科的协同合作开展。肠道微生态研究领域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必须打破界限,实现跨学科的合作,相信通过这一交流平台能够促进临床与基础研究的相互启发,共同推动学科进步。


张澍田教授线上致辞


张澍田教授虽未能亲临现场,但通过线上方式为肠道微生态与黏膜屏障基础与临床大会的召开发来诚挚祝贺。他指出,肠道微生态与黏膜屏障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复杂性与研究价值不言而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界愈发意识到这一领域的重要意义,值得医学工作者投入更多精力去探索。张教授提到,此次会议内容丰富多元,还邀请到了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倾囊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他期望,借助这次学术交流的契机,与会者能够围绕肠道微生态和黏膜屏障的关键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研讨,碰撞出更多思想火花。他希望会议能够产出一系列具有实质意义的科研成果,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进而产生具有实质性的研究成果。医学研究永无止境,人民健康所系,是作为医者的心之所向。今天参会的各位专家同仁都是医学发展的重要的领军者,希望各位携手共进,为进一步提升诊疗水平,推进科技创新,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张抒扬教授线上致辞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教授也在线上代表医院对本次会议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她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消化内科是协和建科最早、影响也是最深远的三级学科之一,也是国内消化学界的一面旗帜,不论临床还是科研,始终在全国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近年来,消化内科开展了系列的肠道微生态黏膜屏障保护的临床及基础科研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医院也加大支持力度,肠道微生态肠黏膜屏障领域在疑难危重罕见病领域的创新突破,为更多的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的选择,让更多患者从中受益。今天的大会意在搭建一个临床与基础专家深入交流研讨的平台,汇集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杰出的青年代表,聚焦肠道微生态与黏膜屏障的全球前沿性研究内容,通过进一步的交流来探讨学科的发展趋势,展示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探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


杨爱明教授致辞


杨爱明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多年来,北京协和医院一直非常重视对于肠道微生态的研究。在科室层面,尽管实验室空间资源紧张,但科室依然专门划出一块区域,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同时,面对病床数量的限制,科室通过建立医联体,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展开合作,共同拓展出用于肠道微生态临床研究的空间,特别是粪菌移植实验室的设立,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实验平台。在医院层面,转化医学楼专门设有肠道微生态研究的区域,为科室提供了更加大的研究空间和丰富的资源支持。此外,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心内科等多个科室也与消化科紧密合作,共同推进肠道微生态的研究工作。这种跨科室的合作模式有效推动了研究的深入发展。从医科院的层面来看,肠道微生态重点实验室落户于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从多维度、多层次为肠道微生态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杨教授指出,协和系统对肠道微生态研究的全方位支持,充分展示了其对该领域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他希望协和消化科与全国同道携手共进,共同推进肠道微生态研究的深入发展。


开幕式最后,李景南教授表示,本次会议虽然规模不大,但是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众多国内外微生态领域知名临床和基础专家,其中包括微生物学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赵立平教授,此外还有众多优秀的杰青、优青参与其中,相信这将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会。期望通过这次会议,充分展现消化领域的学术交流氛围,并贯彻唐承薇主委所倡导的学术活动重学术、重交流的理念。希望参会者能够通过肠道微生态基础和临床的相互碰撞,从中获得丰富的学术收获。


学术盛宴
前沿探讨,思想碰撞


在热烈的掌声中,肠道微生态黏膜保护基础与临床学术大会开幕式圆满落幕,会议正式进入学术报告环节。本次大会特别设立临床与基础结合研究专场和杰/优青前沿研究专场,内容覆盖SAP与肠道微生态、微生态与胃肠癌、肠道纤维化新进展、肠道核心菌群与人体健康维护、数据与智能驱动的肠道微生态研究、早期胃癌切除术后预后判断与治疗选择、云南多民族肠道菌群资源库的建立与临床转化、利用捕食性细菌调控病原和微生物组的结构功能、肠道菌源酶:免疫相关代谢性疾病干预的新路径、功能性便秘的肠道微生态研究、有益共生菌开发与肠道疾病治疗、肠道菌群和炎症性肠病、回结肠途径为中心的诊疗和研究新范式、肠道微生物与冠心病等,相信与会同道定能在此次学术盛宴中有所体会,有所收获。


END


中国医学论坛报佟艳华现场报道,李妍审阅


点击图片学习

1.jp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