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原菌为隐球菌,隐球菌属至少有30多个种,其中具有致病性的绝大多数为新型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过去分别称之为新型隐球菌新生变种和新型隐球菌格特变种),其他种类隐球菌如罗伦隐球菌、浅白隐球菌等偶可引起人类感染。格特隐球菌虽好发于免疫功能正常人群,但有明显地域性,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不过近年来在加拿大和美国北部地区也有发生。我国则以新型隐球菌感染为主,格特隐球菌少见。
隐球菌的鉴定主要分为经典的真菌学鉴定和生理生化及分子鉴定。前者主要包括标本的墨汁染色涂片及培养,是快速鉴定新型隐球菌的重要方法之一。
抽取3~5 ml脑脊液置于无菌试管,立刻送检。不推荐将标本放冰箱,因低温可能影响该菌的活力,导致培养不生长或生长缓慢。
1.脑脊液墨汁染色涂片:脑脊液经墨汁染色后可见新型隐球菌酵母细胞周围有一圈透亮的厚荚膜,但需与白细胞和脓细胞的假荚膜鉴别,后二者外围也可见狭窄的透亮折光圈,但边缘模糊,且无法看到隐球菌所具有的厚壁及胞内反光颗粒。
2.脑脊液的隐球菌培养:培养基常规选用沙氏葡萄糖琼脂斜面(SDA),无菌条件下接种2管,每管接种0.5 ml脑脊液,分别置25 ℃及37 ℃培养2~4周。培养基中不应加放线菌酮,因其对隐球菌有抑制作用。一般未经抗真菌治疗的患者,其脑脊液中隐球菌在37 ℃ 3~4 d开始生长,但经抗真菌治疗后的患者,最迟可在3周开始生长。少部分菌株在37 ℃不生长,只能在25℃生长,但并不代表其不具有侵袭力。
3.新型隐球菌的菌落形态:新型隐球菌在SDA上25 ℃及37 ℃培养2~4 d可见菌落生长,初类似于细菌的菌落,湿润、透明,颜色由乳白、奶油逐渐变成橘黄色。镜检呈圆形的酵母细胞,常带有厚壁,但在墨汁染色涂片下荚膜一般不如在直接镜检中见到的宽厚。无菌丝或子囊孢子,酵母细胞可见发芽。4.隐球菌的生理生化实验:生理生化实验也是鉴定隐球菌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今多采用商品化鉴定系统:API-20CAux,ID32C和VITEK2系列。API-20CAux为目前常用的酵母鉴定试剂,不需要仪器,可在72h内鉴定新型隐球菌。
临床上最常用的为隐球菌荚膜抗原的检测,其方法有乳胶凝集试验(latexagglutinationtest,LA)、酶联免疫分析法(enzymeimmunoassay,EIA)及侧流免疫层析法(lateralflowimmunoassay,LFA)等,其中LFA因其简单、快速已成为目前国内临床上诊断隐球菌感染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LA:可以检测血清、脑脊液、胸腔积液及肺泡灌洗液等体液标本中的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墨汁染色和真菌培养,99%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者为阳性,90%非中枢神经系统(肺、肾)隐球菌感染者为阳性。类风湿因子阳性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结核性脑膜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均可能出现假阳性反应。毛孢子菌属感染患者LA抗原滴度可达1∶1000,其余假阳性反应滴度一般不超过1∶8。脑脊液标本中可出现由于高浓度的荚膜多糖抗原所导致的“前带现象”(假阴性),此时应对标本稀释后重新测定。
2.LFA:又称“金标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其可用于定性、半定量检测血清、脑脊液、中段尿中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操作简单、报告快速,研究结果显示检测血液标本敏感性可达100%,检测尿液标本的敏感性也可达70.7%~92.0%。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阳性提示隐球菌感染,滴度的高低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未经抗真菌治疗的患者脑脊液或血清阳性滴度达1∶4往往提示新型隐球菌感染,当大于1∶8时提示其病情在发展或病情活动;但在艾滋病或者严重免疫抑制的患者中,血清中抗原滴度与隐球菌感染的预后并无明显关联,但脑脊液中抗原滴度有助于判断HIV感染的隐球菌脑膜炎患者预后。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死亡的隐球菌菌体仍持续释放荚膜多糖抗原,而机体清除此类抗原相对较慢,即使在有效治疗数月后,患者体液多次真菌涂片及培养转阴后,体液的抗原检测仍可阳性,所以抗原检测是否转阴不能作为隐球菌病是否治愈的指标。
主要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M27-A3的方案,但CLSI目前尚没有制定抗真菌药对隐球菌的相关折点标准,现主要参照念珠菌的相关折点:氟康唑≥8~64 mg/L,伊曲康唑及伏立康唑≥1 mg/L;两性霉素B≥2 mg/L均判定为耐药。
病理学检查对隐球菌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在病变组织中发现隐球菌成分是诊断的金标准,其基本病理变化早期呈弥漫性浸润渗出性病变,晚期形成肉芽肿,可以发现隐球菌的菌体及荚膜。常见的组织标本有肺组织、淋巴结、皮肤及消化道组织等。目前认为六胺银(GMS)法显示的新型隐球菌最为清晰,其他依次是过碘酸无色品红(PAS)法、阿尔辛蓝(AB)及苏木素伊红(HE)法。黏蛋白卡红法可更清晰地显示荚膜成分。
本文节选自《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
引用本文: 刘正印, 王贵强, 朱利平, 等.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 [J] . 中华内科杂志,2018,57 (5): 317-323. DOI: 10.3760/cma.j.issn.0578-1426.2018.05.00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