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同济神经重症临床干货⑪】神经重症患者颅内压监测注意事项

2024-03-25作者:李稳资讯
原创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曹幻 王芙蓉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是指颅腔内容物(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严重颅内病变如大容积脑出血或脑梗死、严重脑挫伤、颅内感染、颅内占位性病变、脑积水等常导致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血压升高和意识障碍等,影像学可见脑组织肿胀、脑沟或脑裂变小或消失、脑室或脑池受压变形、中线移位等。严重的颅内压增高可导致脑灌注压降低,脑血流量减少,脑缺血缺氧造成昏迷和脑功能障碍,甚至发生脑疝,危及生命。


ICP监测指征


1、GCS≤8,CT扫描异常:血肿、水肿、挫伤、基底池受压。


2、GCS≤8,CT扫描正常,有以下两项或两项以上症状的患者:

  • 低血压;

  • 年龄大于40岁;

  • 表现出去皮层或去皮层的运动体位。


3、GCS>9伴严重颅内损伤的患者可能受益于ICP监测:脑肿瘤、脑积水等。


ICP监测技术


有创ICP监测


目前临床常用的ICP监测方法,一般为导管法。依据其准确性、稳定性和引流CSF的能力,优选置管位置为脑室内脑实质硬膜下硬膜外。颅脑外伤首选脑室内,脑出血首选同侧脑室内,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可选对侧脑室内或同侧脑实质。


图片1.png

微信截图_20230711155702.png


脑室内ICP监测:最准确,波形质量好,对技术要求高,且可同时行CSF引流,因此发生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概率更低,生存率更高;但同时5~11 d感染风险也增高,出血风险相对较大,脑室受压消失的患者无法实施。


脑实质ICP监测:可靠、准确,波形质量好,可快速插入,无法行脑室内监测时可使用;但反映的是局部压力非整体压力。


硬膜下ICP监测:可避免脑实质的损伤,但准确性较脑室内监测低,感染仍是主要风险。


硬膜外ICP监测:感染、出血风险相对较低,植入困难,可靠、准确性最低。


与脑室内相比,脑实质ICP监测绝对值相差2~5 mmHg,硬膜下ICP监测绝对值相差>10 mmHg,硬膜外ICP监测绝对值相差5~10 mmHg。


ICP监测持续时间:根据颅内病变程度和颅内压变化情况决定监测持续时间,一般是7~14 d。


腰穿测压:不能准确反映颅内压,且急性ICP升高,特别是未行减压术的患者不适宜,可能诱发脑疝。


无创ICP监测


  • 眼压计测量眼内压;

  • 眼部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

  • 经颅多普勒超声(大脑中动脉流速、搏动指数)、体感诱发电位(N20)、闪光视觉诱发电位(N2潜伏期)、脑电图(EEG功率谱计算的压力指数)等也可反映ICP。

  • 缺点:精确度和稳定性尚需更多研究证实。


ICP增高治疗


提示ICP增高波形:


A波

振幅50~100 mm Hg

持续5~20分钟

B波

振幅可达50 mm Hg

频率0.5~2次/min

  • 15~20 mmHg(204~272 mmH2O)为轻度ICP增高;

  • 21~40 mm Hg(273~544 mmH2O)为中度ICP增高;

  • >40 mmHg(>544 mmH2O)为重度ICP增高;

  • ICP大于20~25 mmHg需要积极处理;

  • 目标值:脑灌注压(CPP) = 平均动脉压(MAP) - ICP, 维持CPP 在60~100 mmHg;

  • <40 mmHg表示局部缺血梗死,>100 mmHg表示过度灌注。


一般治疗:床头抬高30°、镇静镇痛(避免过度镇静掩盖病情,甚至抑制呼吸)、低温、控制胸内压和腹内压等。 


药物治疗:甘露醇、浓钠为首选脱水降颅压药物。目前尚无静脉输注大剂量皮质醇类固醇激素降低颅脑外伤、脑卒中患者颅内压和改善预后的证据,不推荐使用。


手术治疗:微创血肿清除术、去骨瓣、脑脊液引流(可根据颅内压调节脑室引流瓶的高度)等,是降低颅内压并尽量减少脑部受压症状恶化的最后手段。


小结

建议对有指征患者行颅内压监测,颅内压监测可以实时、动态观察颅内压,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



曹幻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医师

曹幻.png

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从事神经内科临床、科研工作多年。主要致力于阿尔茨海默病、抑郁、重复经颅磁刺激、神经重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重要期刊Redox Biol,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Frontiers in Psychiatry等发表文章数篇。



王芙蓉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济医院神经科ICU行政负责人

图片1.png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重症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国卒中学会理事,中国抗癫痫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常委,湖北省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主任,湖北省病理生理协会神经重症专委会主任委员,武汉市癫痫学组组长。



原创内容,转载须授权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