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于201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巡讲活动,以2021年9月25日宁夏站的巡讲活动作为终点圆满收官。从线下到线上,指南巡讲活动共计进行了三十站,根据各地疫情特点和实际需求,开设病例展示及讨论、理论教学和互动答疑等环节,更好地贴近临床实践,提升基层医师的诊疗能力,也得到了广大一线医务人员的一致好评。
在9月25日的线上指南巡讲宁夏站中,李太生教授以《如何给HIV/AIDS患者进行疫苗接种?》为题,对艾滋病病人的乙肝疫苗接种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并对这类人群的新冠疫苗接种建议进行解读。
李太生教授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在人类抗争传染病的过程中,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传染病和控制传染病中最经典的三种措施。其中,保护易感人群是最重要的一环,而疫苗毫无疑问是易感人群手中的有力武器。
从1798年全世界第一款疫苗,也就是天花疫苗问世,到现在为止,全世界已经有几十种疫苗在临床上在使用。利用疫苗接种,人类已经彻底根除了天花,基本消灭了小儿麻痹症,并有效控制了乙型肝炎的传播。在20世纪70年代前,疫苗的类型只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比较简单的类型。而后,在细胞培养和基因工程的技术革命推动下,产生了亚单位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等。也正是由于科技的发展,使得在这次新冠疫情暴发后,多款有效疫苗迅速问世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尽管疫苗接种可有效阻断疾病传播,但是到完全消除某种疾病仍有很大距离。
对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而言,疫苗接种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一方面,由于受疾病传播方式及HIV感染的疾病基础等影响,相比于HIV阴性人群,HIV感染者往往为疫苗可预防感染性疾病的高风险人群,如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感染等疾病。另一方面,由于免疫缺陷和慢性炎症状态而影响其他感染疾病进程,容易呈现持续感染状态,发展成重症感染风险高。所以,与健康人群相比,HIV感染者的疫苗接种更应着重强调。
李太生教授重点强调了HIV感染者接种疫苗中的3个关键问题。
① 免疫应答不佳
与HIV阴性者相比,HIV感染者由于高病毒载量及免疫缺陷,对疫苗的应答率低,抗体滴度下降快,有效抗体滴度持续时间短。针对这些问题的优化疫苗接种策略,一是要选择合适的接种时机;二是要增加疫苗接种剂量和频次。
② 疫苗安全性
疫苗,特别是减毒活疫苗和复制型病毒载体疫苗,可能对HIV感染者带来风险,因此要重点做好对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的疫苗接种知识的科学培训。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CIP)建议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接种的疫苗均为基因工程疫苗或灭活疫苗(图1)。欧洲临床艾滋病学会(EACS)指南(第十版)建议,HIV感染者可以接种HBV疫苗,但是效果欠佳;对于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或存在未抑制的病毒血症的HIV感染者,考虑在暴露前接种狂犬疫苗,并且需要接种3剂(表1)。
图1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ACIP疫苗接种建议
③ 普及疫苗接种知识
在普及HIV感染者疫苗接种相关知识时,除了需要打破错误认知、提高接种意愿,还要强调接种疫苗后仍须注意自身防护。在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RRT)的一项研究中发现,HIV感染者对流感病毒毒株的免疫应答率低于健康对照者,而且与其体内CD4+ T淋巴细胞数量有关,即CD4+ T淋巴细胞计数影响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应答。多项研究已经证实接种疫苗后HIV RNA会在2周内短暂增加,产生一过性的病毒血症,可能与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激活相关。因此,李太生教授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对接种疫苗的HIV感染者体内病毒RNA(病毒载量,VL)进行监测。
李太生教授具体介绍了HIV感染者接种HBV疫苗的特殊情况。HBV疫苗接种是目前预防HBV感染的主要方法,也是国内外推广最为普遍的疫苗之一。在HIV阴性的健康人群中,接种3针乙肝疫苗后,约90%的人会产生保护性乙肝抗体。但是既往研究显示,在HIV感染者中,仅有30%~80%的患者可产生HBV表面抗体(抗-HBs)。影响乙肝抗体产生的因素包括HBV疫苗的接种方式、CD4+ 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是否启动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cART)、病毒载量、患者年龄和性别等。当CD4+ T淋巴细胞>350个/μl,HIV RNA较低时,HIV患者接种疫苗后可获得较强的免疫反应。
目前发现可以加强HIV感染者HBV疫苗接种应答率的策略包括增加疫苗的剂量、接种次数、改变疫苗佐剂、改变接种部位和接种增强剂等方式(图2)。2011年,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在HIV感染者中,肌内注射4剂双倍剂量HBV疫苗和皮下注射4剂低剂量HBV疫苗均可以获得较标准剂量组高的抗体应答率。
图2 增强HBV疫苗在HIV感染者中血清保护性反应的策略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欧美国家的指南(表2)都指出,HIV感染者可以接种乙肝疫苗,尽可能在进行抗反转录治疗后CD4+ T淋巴细胞计数达到较高水平后接种疫苗,以获得更好的效果。针对国内HIV感染者接种乙肝疫苗方面的研究空白,李太生教授团队进行了开创性探索。对于CD4+ T淋巴细胞>500个/μl的HIV感染者按照0、1、6月接种三剂乙肝疫苗,半年后所有患者均可以产生有效抗体。但在注射一年后,70%的患者的乙肝抗体滴度出现明显下降。也就是说,HIV感染者的抗体存在持续时间明显缩短。
针对备受关注的成人HIV感染者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问题,李太生教授分享了他参与撰写并于7月在《中华内科杂志》正式发表的《成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专家建议》。
HIV感染者疫苗接种一般原则如下:① 通常情况下,建议HIV感染者接种灭活疫苗,不建议接种大多数活疫苗,包括减毒疫苗;② HIV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及CD4+ T淋巴细胞计数可能会影响疫苗接种的应答率和安全性(图3),条件允许时可在疫苗接种前先进行有效的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控制病毒复制;③ 疫苗接种有可能造成血浆HIV病毒载量的一过性波动。
图3 影响疫苗应答率和疫苗安全性的因素
我国附条件批准上市5种新冠疫苗(表3),包括3种灭活疫苗(分别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李太生教授建议HIV感染者尽可能接种灭活新冠疫苗。
HIV感染者新冠疫苗接种的具体适应证包括:① 长期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病毒控制良好者,如不存在疫苗接种禁忌,无须考虑 CD4+ T细胞计数情况,建议尽快接种新冠疫苗;但疫苗有效性可能会受到感染者细胞免疫水平的影响;② 尚未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无明确证实的机会性感染或肿瘤,原则上建议尽快启动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病毒控制后再行新冠疫苗接种;对于艾滋病晚期患者如CD4+ 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的患者,在尽快启动抗HIV治疗的同时积极评估患者机会感染的风险,如无特殊禁忌证,建议这类患者纳入接种对象。
李太生教授指出,尽管国际上并没有对艾滋病晚期患者接种新冠疫苗设置CD4+ T淋巴细胞计数的限制,但是考虑到接种后免疫应答率低以及疾病进展的可能,所以针对这点,我国专家提出CD4+ 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的艾滋病患者应尽快启动抗HIV治疗后再接种新冠疫苗。
此外,针对HIV感染者感染新冠和接种新冠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李太生教授也进行了详细介绍。《柳叶刀·艾滋病病毒》(Lancet HIV)杂志8月份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HIV感染者自然感染新冠病毒(SARS-CoV-2)后,SARS-CoV-2 免疫球蛋白G(IgG)滴度比非HIV感染者低42%,SARS-CoV-2假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比非HIV感染者低53%。另一项8月发表在《柳叶刀·艾滋病病毒》的一项开放标签、单臂Ⅱ/Ⅲ期临床研究显示,ChAdOx1 nCoV-19 (AZD1222)新冠疫苗应用于CD4+ 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μl的男性HIV感染者,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免疫应答率与HIV阴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 玛德希(Madhi)等也进行了一项将ChAdOx1 nCoV-19疫苗应用于HIV感染者的随机对照双盲ⅠB/ⅡA期临床试验,该研究纳入103例 VL<1000拷贝/ml的HIV感染者,结果显示,该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HIV感染者接种BNT162b2 mRNA疫苗后,结合抗体滴度、中和抗体水平、干扰素-γ的点形成单位(SFU)和刺激指数(SI)等均与HIV阴性者没有差异。这些试验都证实当前新冠疫苗对HIV感染者可以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最后,李太生教授总结说,HIV感染适宜人群可以接种乙肝疫苗、流感灭活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和肺炎链球菌疫苗等。对于病毒抑制和CD4+ T淋巴细胞高的感染者,接种新冠疫苗安全有效,但接种后长期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中国医学论坛报》整理,李太生教授审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