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CBM文章推荐
宫颈癌病因明确,具备成熟的防控手段,是唯一可以被消除的恶性肿瘤。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消除宫颈癌”的全球倡议。这标志着全球首次承诺消除一种癌症。
然而,实现宫颈癌的消除,需要长期、持续的投入和系统性的防控行动。在全面铺开举措之前,需要回答三个关键问题:能否实现消除、开展哪些措施、需要多长时间。但防控效果需要经过几十年才能在人群中显现,我们无法仅凭临床研究或现实数据做出精准判断。
在此背景下,数学模型成为评估和预测防控策略的关键工具。通过整合现有的流行病学数据,模拟疾病的发展过程和不同干预措施的长期影响,预测未来。模型研究能够估算、比较不同的HPV疫苗接种和宫颈癌筛查策略在降低发病率与死亡率方面的长期效果,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赵方辉教授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张莉助理教授共同发表述评,介绍了国内外宫颈癌消除的关键模型研究,并系统阐释了模型如何为各国制定消除策略、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关键证据,从而架起从科学预测到实践的桥梁。
CITE
Zhong P, Zhang L, Zhao F. Modeling cervical cancer elimination: a pathway to inform policy decisions. Cancer Biol Med. 2025; 22: 1002-1009. doi: 10.20892/j.issn.2095-3941.2025.0387
全球消除宫颈癌模型研究
为了给全球决策提供依据,WHO成立了“宫颈癌消除建模联盟”,整合了三个独立的模型研究团队,明确了公共卫生意义上宫颈癌消除的阈值为年发病率降至4/10万,并直接促成“90-70-90”目标的诞生:90%的女孩在15岁之前完成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疫苗接种,70%的妇女在35岁和45岁之前接受高效的宫颈癌筛查,90%确诊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妇女得到治疗。
各国也逐步开展符合本国国情的模型研究,澳大利亚、美国、挪威、希腊等发达国家的模型研究显示这些国家有望在近几十年内实现宫颈癌消除。而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高流行国家,如南非、坦桑尼亚,则将其HIV与HPV共感染的情况纳入模型,为本国的宫颈癌消除提供明确的路径。
然而,建模研究往往依赖高质量的流行病学数据、专业团队和计算资源,对多数中低收入国家而言仍具有较高的技术和资源门槛。为支持这些国家制定循证、可持续的防控策略,国际机构正积极推动更具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建模工具开发。2025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WHO/IARC)与悉尼大学和其他合作伙伴合作,为中低收入国家开发了宫颈癌消除计划在线分析工具(Cervical Cancer Elimination Planning Tool, EPT),模拟了疫苗接种、筛查和治疗干预等不同组合的长期影响,为中低收入国家规划的制定提供支持。
图1 宫颈癌消除关键建模研究与WHO里程碑事件的时间轴
我国宫颈癌消除模型研究
我国较早启动了宫颈癌消除模型研究,为国家层面的防控政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模型研究显示在预算不变情况下,通过优化资金分配和干预组合,我国有望在2070年前后实现宫颈癌消除;而若采取综合最优策略,消除时间可提前至2047年。
进一步的模型研究表明,在疫苗供应受限的情况下,优先保障9-14岁女孩常规接种,能实现有限疫苗资源收益最大化;单剂次疫苗接种同样具备良好的可行性与成本效益,可在有限资源下显著提升防控覆盖率。同时,模型评估还支持将HPV自采样筛查纳入策略组合,为偏远地区和基层女性提供更便捷的筛查途径。
此外,模型研究为疫苗价格谈判和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模型研究提示,若使全国性的2剂次HPV疫苗接种具备成本效益,每剂价格应控制在约26-36美元之间;若要实现成本节约,价格需降至5美元以下。这些结果为我国政府制定疫苗采购政策、评估接种经济性提供了数据支撑。
从科学预测到行动落实
模型研究绘制了宫颈癌消除的蓝图,但使蓝图照进现实,需要政府的坚定决心、社会的广泛支持与持续行动。2023年初,我国十部委联合发布了《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年)》,指明了具体的行动方向。2025年9月,我国宣布将推出面向适龄女生的HPV疫苗接种服务,将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向着实现宫颈癌消除迈出了关键一步。
策略与科技创新也正为宫颈癌防控注入新的力量:单剂次疫苗接种、HPV自采样筛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和数字化监测系统的应用,会使得防控更加便捷与高效,助力实现健康公平的愿景。
科学点亮方向,行动推动变革,宫颈癌消除正从“可能”走向“现实”。
结语
模型研究通过预测未来,指明行动方向,帮助各国制定循证策略,最大化资源利用效率。未来,随着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的不断推进,宫颈癌消除将逐步实现,这将成为全人类在公共卫生领域取得的一项伟大胜利。
通信作者
赵方辉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2024 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华预防医学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癌症基金会全国宫颈癌协作组副组长、国家免疫规划 HPV疫苗技术工作组副组长;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工作组专家、亚太生殖道感染肿瘤国际组织(AOGIN)候任主席、亚太癌症预防组织(APOCP)教育委员会主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宫颈癌防治专家组专家成员;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NIAC)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围绕恶性肿瘤防治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宫颈癌和乳腺癌综合防控为突破口开展系列创新研究,包括病因和流行趋势研究、HPV 疫苗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研究、筛查和治疗技术研发和评价、防控策略研究等,致力于提高低资源地区及健康脆弱人群的健康公平性及可及性,并积极推动我国癌症防治行动的落地实施。
通信作者
张莉 助理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海外博士后引才专项、WHO/IARC博士后归国等多项基金。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身份在 Nature Medicine,eClinicalMedicine, BMC Medicine 等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编中英文指南/论著7部,包括WHO《宫颈癌前病变筛查和管理》防控指南、剑桥大学出版社的宫颈疾病专著等。现任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宫颈癌整合防筛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重点围绕恶性肿瘤的人群防控,以肿瘤筛查为突破口,在筛查方案优化、组织实施评估、国际专家共识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研究成果多次被WHO等国内外相关指南/专著引用。
撰文: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 钟盼亮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 张莉助理教授
审核: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 赵方辉教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