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永久起搏器何时放? | ACC ASIA 2025

2025-05-15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原创

ACC ASIA 2025与新加坡心脏学会(SCS)第 36 届年度科学会议于2025年5月9—11日联合召开。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教授团队的张弛医生在ACC Asia大会上分享了一例ICIs相关心肌炎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病例,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特邀团队通过视频和文字形式深入分享研究成果。

6.jpg




研究背景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作为抗肿瘤治疗的突破性进展,显著提高了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然而,ICIs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其中以心肌炎为代表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尤其值得关注。


近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张弛医生在ACC Asia大会上分享了一例ICIs相关心肌炎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病例,为这一少见但危重的临床情况,尤其是在心律治疗方面提供了诊治经验。




病历摘要

患者为一名高龄的86岁女性,既往因子宫癌接受抗肿瘤治疗。在启动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治疗约一个月后,突发呼吸困难、大量出汗及显著心动过缓,心率降至每分钟40次。进一步评估显示,虽然患者肌钙蛋白T水平升高,但升高幅度并不显著。心电图提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且未见明显ST段抬高或动态变化。查血提示炎症标志物显著升高。超声心动图未见明显异常。结合临床表现与用药史,最终明确诊断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抗肿瘤治疗方面

立即停用信迪利单抗,并给予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静脉冲击治疗,后逐步过渡至口服维持。同时联合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及吗替麦考酚酯,以增强免疫抑制效果,控制炎症反应。

图片3.png

患者抗肿瘤治疗过程

注:吗替麦考酚酯(MMF);免疫球蛋白(IVIG);甲基泼尼松龙静注(Methylprednisolone IV);甲基泼尼龙口服(Methylprednisolone PO)

心律治疗方面

在急性期,临时起搏器的植入稳定了患者的心律及心率。然而,经过六周治疗,患者的自主心脏传导功能仍未恢复。与家属充分协商后,决定为其植入永久双腔起搏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最终患者的心肌酶呈持续下降趋势,并且体力等方面也逐渐恢复,好转出院。


image004.png

TnT-hs结果趋势图


image006.png

PCT结果趋势图


image007.png入院心电图,显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image009.png植入临时起搏器后的心电图,显示右心室起搏心律,VVI起搏模式


image011.png植入永久起搏器后的心电图显示心脏双腔起搏心律,VAT起搏模式




讨论

PD-1/PD-L1作为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存在不可避免的心脏毒性,甚至可能会导致心肌炎后并发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虽然该副反应发生率低但致死率高,且其治疗方案中,是否将临时起搏器更换为永久起搏器以及更换的时间问题,目前仍无指南或专家共识。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临时起搏器的植入能够迅速稳定患者的心率,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然而,长期使用临时起搏器会增加院内感染的风险。部分免疫抑制患者的心脏传导系统可能会自行恢复,若过早选择更换永久起搏器,可能会对其未来生活带去不便。另外,植入高质量的永久起搏器虽然可以解决传导阻滞,但面临着较高的成本,且未必能显著改善癌症患者的预后。


因此,过早或过晚植入永久起搏器,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质量和治疗效果。目前,针对这种特殊情况,尚无明确的指南或规范。因此,汇报并讨论类似病历的治疗方案,探索永久起搏器植入最佳时机,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结


此次病例的治疗方案选择提醒我们,面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带来的复杂心脏不良反应,临床团队需时刻保持警惕,精准评估、及时干预,为患者争取更多的生命机会。




作者简历




张弛 博士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博士生一年级

本科期间申请并负责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一项、校级人文类课题一项,硕士期间重点参与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博士期间于ACC Asia国际大会发言,共发表核心期刊及SCI等多篇论文,研究方向涉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原发性限制型心肌病发病机制、肿瘤心脏病学等方面




张萍 教授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心血管中心主任,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擅长心律失常诊治,疑难心血管疾病诊治,在心脏性猝死防治、遗传性心律失常领域贡献突出

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数智健康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心律心电分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技术交流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心血管能力提升委员会秘书长等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执行主编、《ESC cardiovascular》副主编、《PACE》、《Cardiology Discovery》、《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心律失常杂志》、《中国起搏与电生理杂志》、《中华心力衰竭与心肌病杂志(电子版)》、《中华老年多器官杂志》、《临床心电学杂志》等编委

已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论著5部,高教出版社《内科学》副主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973子课题等基金资助。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奖等

曾获 “人民好医生”“白求恩式好医生”“中国杰出起搏贡献奖”“21世纪中国心电贡献奖”“首都最美巾帼奋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心律失常科普首席专家。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