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专访杨涛教授②:1型糖尿病免疫治疗的关键突破方向

2025-11-21作者:论坛报苌田田资讯
原创

4月11—13日,2025年胰岛代谢学术会议在江苏省南京召开。本次会议以“胰岛代谢临床诊疗与基础研究”为主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介绍国内外最新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探讨胰岛代谢与免疫领域的临床挑战及诊疗技术革新。

本报特别邀请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杨涛教授进行专访,就会议亮点、胰岛功能精准评估、糖尿病分型鉴别诊断及免疫治疗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小编现将专访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video


Q4

贵团队项目《糖尿病胰岛损伤遗传免疫机制与精准分型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中华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您认为未来五年内1型糖尿病免疫治疗的关键突破方向是什么?



BF8A1415-opq3564176112.jpg

杨涛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



该项目研究的核心是1型糖尿病的分型鉴别诊断。分型鉴别诊断是糖尿病临床诊疗中的关键环节,不仅要综合临床线索,更要着力探寻确凿的诊断证据。

这些证据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 免疫学证据需要明确患者相关免疫学指标呈阴性还是阳性;② 功能学证据,评估患者的胰岛功能是否出现衰竭;③ 遗传学证据,当高度怀疑可能为单基因糖尿病时,需要进行遗传学分析。

那么,如何界定胰岛功能衰竭的程度呢?

本团队于2016年发表了首篇相关研究,创新性地将C肽代入鉴别诊断模型,用于从 2 型糖尿病中甄别出 1 型糖尿病。该学术论文曾获评“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内科学领域共11篇,内分泌领域仅此1篇)。之所以获此殊荣,主要得益于业内认可该模型在糖尿病鉴别诊断中的显著价值。

而直至2024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指南才首次将C肽纳入诊断参考指标,标志着对胰岛功能评估的重视从经验判断转向客观量化。

然而,目前ADA指南所推荐的以单一阈值(如基础 C 肽<200 pmol/L,峰值<600 pmol/L)作为 1 型糖尿病的诊断依据,并不具备广泛适用性,难以契合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不同体重人群的实际状况。因此,建立一种基于多因素校正的更精准的胰岛功能评估标准,仍是未来需要努力的重点方向。

有人说终归要给予胰岛素治疗的,那么精准鉴别诊断的意义究竟何在?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

  • 其一,通过量化胰岛功能指标,指导治疗决策的选择。1型糖尿病患者因胰岛β细胞功能完全衰竭,必须依赖外源性胰岛素维持生命,此类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无可争议。然而,相关数据显示,在抗体阴性的1型糖尿病中,竟然有22%实为单基因糖尿病,这意味着相当一部分患者根本无需胰岛素治疗。出现这类误诊的核心原因就是对胰岛功能没有进行充分的评估。

  • 其二,为早期免疫治疗提供参考,并建立合理的疗效评价体系。以抗CD3单克隆抗体为例,该药物因临床试验将“完全脱离胰岛素治疗”作为疗效终点,导致研究结果呈阴性。事实上,这一标准过于严苛,任何药物都难以实现治愈的绝对疗效。直至近期,FDA批准其用于1型糖尿病治疗,原因在于将“C肽水平升高”作为替代终点,而非要求患者完全脱离胰岛素

免疫治疗的目标是通过免疫调节机制减少自身免疫损伤,进而延缓疾病进程,其理想状态是实现临床治愈。而要达成这一治疗愿景,无疑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过往研究表明,尽管免疫治疗手段丰富多样,但如何针对个体差异实现精准有效的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探索。



Q5

作为国际自身免疫糖尿病学会(IDS)委员,您如何看待中国在胰岛代谢领域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角色?



BF8A1415-opq3564176112.jpg

杨涛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



IDS每间隔一年半都会在全球五大洲轮流举办学术活动,这类学术交流活动有助于深入研究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推动1型糖尿病治疗进展。

IDS对1型糖尿病的鉴别诊断,包括抗体检测,制定了标准化方法。例如,IDS成立的胰岛自身抗体标准化检测小组(IASP)会年度学术会议前,组织开展抗体检测标准化比对工作。我与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的周智广教授都曾参与其中。尽管后续受限于技术标准等因素,我们参与国际比对的频次有所减少,但我们在国内也构建了标准化检测体系,并组织具有共识的医疗单位,开展了抗体检测标准化比对工作。

我认为,抗体检测标准不应仅在少数单位完善,更应向各级医院推广,以提高整体诊断效率。

反过来说,未来我们也要积极将国内在胰岛功能评估领域建立的标准化方法推向国际。通过开展针对不同种族人群的对比研究,探索各地区评估标准的建立模式。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提供一套切实有效的评估方法,还可以分享构建评估模型的独到思路,并以此推动胰岛功能评估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

这不仅是中国科研工作者在IDS展示自身实力的重要契机,更是为世界医学团队进步以及医学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的必由之路。


点击此处,查看上篇


编辑 |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夏天

审阅 |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 戴旭 杨涛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