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5年9月11—14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办,湖南省医学会、湖南省医学会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5(第二十六次呼吸病学学术会议)在湖南长沙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年会的主题是“智慧医疗赋能呼吸学科发展,科技创新推动诊疗能力提升”。会议旨在搭建一个高水平、前沿化的交流平台,与会的国内外呼吸病学、人工智能、医学工程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将深入探讨智慧医疗与呼吸学科深度融合的最新进展、实践经验和未来趋势。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呼吸有幸在大会期间采访了董航明教授,董教授就非2型哮喘的诊治现状及思考进行了分享。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具有异质性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影响全球约3亿人。我国哮喘患病率为4.2%,患者疾病负担沉重。根据是否存在2型炎症,哮喘可分为2型哮喘和非2型哮喘。非2型哮喘患者常定义为缺乏2型炎症的哮喘。非2型哮喘主要涉及获得性免疫和固有免疫反应失调、中性粒细胞炎症、NLRP3 炎症小体和IL-17通路的激活和神经免疫机制。病理特征亦可表现为气道上皮功能障碍、气道炎症、气道重塑 。在此类重度哮喘患者中,HRCT 可表现为支气管壁增厚 、支气管扩张及肺气肿等。
董航明教授指出,目前非2型哮喘诊断面临的最大痛点在于缺乏可靠的生物标志物(biomarker)用于监测。与2型哮喘可通过检测嗜酸性粒细胞(EOS)、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以及IgE等指标进行诊断不同,非2型哮喘患者的这些指标通常不高,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增高,但也有不少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也不高,甚至可能属于混合型。这种情况下,临床医生在诊断时容易陷入困惑,因为缺乏有效的指标来精准识别非2型哮喘,导致临床诊断存在较大困难,也影响了后续治疗策略的制定。
董教授表示,从临床诊治角度看,哮喘本身可通过肺功能等检查实现较精准的诊断,但在炎症分型方面仍存在挑战。非2型哮喘患者通常表现为嗜酸粒细胞、FeNO、IgE等指标不高或偏低,治疗过程中发现这类患者往往需要较高剂量的激素,且很多患者存在激素抵抗。现有的治疗药物,包括目前广泛应用于2型哮喘的生物制剂,大多针对具有2型炎症特征的患者,因此难以满足非2型哮喘的治疗需求,现有药物的局限性在临床实践中成了较大的挑战。
对于非2型哮喘诊断和治疗的未来研究方向,董航明教授提出了以下展望:首先,开发和监测非2型炎症的生物标志物至关重要。其次,需要结合临床特征和病史进行深入研究,归纳和总结非2型哮喘的特征,从而帮助实现从诊断到治疗的全程管理。此外,他也强调了对新药研发的迫切需求。尽管现有部分生物制剂可能对非2型哮喘有一定疗效,但仍需更多临床数据验证其实际效果,同时亟需开发针对非2型哮喘的特异性治疗药物,这也是未来科研和转化医学的重要方向。
感谢董航明教授审核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