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查不出治不好的消化症状——到底是什么病?
30岁的小王满面愁容地走进诊室,说出了自己长达好几年的困惑。当小王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去外地旅游,在车上突然肚子疼,想上厕所,但是找了半个小时才找到厕所。这半小时内,他肚子痛得满头大汗,憋得面色苍白。自那以后,小王一出门就肚子疼,想上厕所,而且总有拉不尽的感觉,反复发作,最终连家门都出不了。
出门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公共厕所。严重影响了社交和工作。多年来他陆陆续续到很多医院就诊,反复完善各项检查,都正常,药也用了不少,但就是不见好。最终他走进了浙二医院功能性胃肠病消化-心身联合门诊,经过一系列量表评估及仔细询问病史,最终揪出了隐藏在腹痛症状背后的“真凶”——功能性胃肠病合并躯体形式障碍,并开启了心身同治的新篇章。
其实像小王这类患者很多,面对工作生活学习压力,各年龄层的人群,都有概率出现一些难以治愈的症状,有些学生一到考试前就恶心腹胀,有些年轻人连续加班后出现食欲缺乏,腹部饱胀感,老人家反反复复咽喉部烧灼感……
患者往往会反反复复求医,检查结果都正常,用药效果也不好。在排除一切器质性疾病的可能性后,需考虑患者可能患有功能性胃肠病。此类疾病单纯用药治疗效果往往不佳,故推荐患者前往我院功能性胃肠病联合门诊就诊。
“情绪器官”的悲喜——消化系统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主要包括由心理因素所引起的,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躯体形式障碍主要表现为持续存在、反复出现且变化多样的躯体症状。患者可能反复出现不同部位的主诉症状,位置不固定,但这些症状带来的痛苦是真实且强烈的。然而,这些症状无法完全用已知的躯体疾病或生理效应来解释(患者常反复前往相应科室就诊检查,却未发现明显异常)。该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消化系统症状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精神心理因素可能直接影响胃肠生理出现反复的消化系统症状。1922年,科学家Cannon研究发现,胃是最能表现情绪的器官之一,并提出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可使消化功能受抑制。消化系统的调节中枢在大脑及皮质下。故任何心理因素及情绪变化都可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活动。不良的心理应激因素、行为习惯及环境刺激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临床往往出现腹胀,腹痛,咽部异物感,上腹灼热感等功能性消化症状表现。
鉴于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发生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临床治疗中应结合中西医结合方法以及心理行为指导,以提高治疗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1. 一般心理治疗: 详细了解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原因和过程,向患者宣教相关知识,解除其顾虑和紧张情绪,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 培养规律的生活节奏,调整生物节律: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提供生活指导和环境调整建议,如根据患者症状制定饮食和运动方案。培养规律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行为模式,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解除心理负担,戒除不良嗜好。
3.药物治疗:仔细询问病史的同时,综合患者躯体症状,可给予相对应的药物治疗。例如,使用药物降低内脏高敏感状态,缓解患者焦虑情绪,使用改善睡眠的药物,以及调节神经功能的药物等。
4.其他心理治疗:根据患者的情况,对伴有不良情绪的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患者,也可选用渐进松弛疗法、生物反馈疗法、音乐疗法、其他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正念减压治疗,幸福感疗法,叙事治疗,运动疗法等,以缓解和战胜负性情绪,最终帮助患者改善症状,得以康复。
来源丨浙医二院消化内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