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ISC 2024 宣武研究展播 | IAT-TOP研究:填补后循环机械取栓辅助动脉溶栓领域的国际空白

2024-02-21作者:李稳资讯
原创

卒中领域的全球盛会——国际卒中大会(International Stroke Conference 2024,ISC 2024)于当地时间2月7日~9日在美国凤凰城举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共有12项研究成功入选,其中神内方向4项、神外方向8项。基于此,中国医学论坛报壹生特别策划【ISC 2024 宣武研究展播】专题,带大家领略中国智慧的魅力。

专题KV.png


2024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焦力群团队在国际卒中大会(International Stroke Conference 2024,ISC 2024)的Ongoing Clinical Trial专栏展示了题为"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After Successful Thrombectomy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 the IAT-TOP Trial "的IAT-TOP临床研究方案,评估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在机械取栓成功再通后进行动脉内阿替普酶桥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image.png

图 ISC现场壁报

研究概览

01

研究背景

后循环卒中约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的30%,其主要来源是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cute Basilar Artery Occlusion, ABAO)预后较差,病死率或病残率高达80%。来自我国BAOCHE和ATTENTION两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线发表,发现对于中重度ABAO患者,血管内治疗(EVT)疗效优于标准药物治疗(Standard Medical Therapy, SMT)治疗。其中,ATTENTION研究发现EVT相较SMT治疗能够使发病12h内的基底动脉闭塞(BAO)患者获得更佳的预后, 并能显著降低死亡发生风险;同时,BAOCHE研究结果提示发病6~24h内的ABAO患者接受EVT较SMT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功能预后,具有降低死亡风险的趋势。



和前循环血管不同,后循环血管富含更多的穿支动脉。而机械取栓虽然能对闭塞的大动脉血管进行再通,但对穿支动脉闭塞开通能力较差,无法改善微循环血运。远端微小血栓堵塞微循环血管是其中重要的机制,而动脉内溶栓药物治疗是目前可能的选择,以改善缺血组织的再灌注。最近国际多中心的CHOICE试验也显示成功机械取栓联合动脉内阿替普酶相比对照组可提升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极好神经功能预后(90天mRS 0~1, 59% vs. 40.0%, P=0.047),同时两组出血风险无显著性差异。因此,机械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的治疗效果在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可能具备潜力,但需探索和证实。

02

研究设计

IAT-TOP研究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焦力群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陈文伙教授和美国匹兹堡大学神经病学及神经外科Raul G. Nogueira教授共同组织设计。研究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牵头,联合我国37家医疗中心共同参与,旨在探索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在机械取栓成功再通后进行动脉内阿替普酶桥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计划纳入376例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88例,计划随访90天。通过对患者神经功能和脑出血风险等结局指标进行评估,从而弥补国际上后循环机械取栓辅助动脉溶栓领域的空白,为机械取栓辅助治疗领域提供新的高质量临床证据,力求使患者获益最大化。


主要研究者介绍


焦力群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科主任,神经外科副主任,脑血运重建中心主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宣武医院济南医院院长。兼任《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主编;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国家卫生健康委继教中心神经介入专委会主委;国家卫生健康委脑防委缺血性卒中外科专委会主委;国家卫生健康委脑防委缺血性卒中介入专委会副主委;北京介入医学会副会长等职务。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先后师从于朱树干教授和凌锋教授,获得神经外科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鲍圣德教授的指导下,在北京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从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和介入治疗,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复合手术治疗颈动脉闭塞、椎动脉闭塞,以及药物球囊治疗椎动脉狭窄等创新手术,并带领宣武医院脑血运重建中心在此领域深入研究,同时,长期重视教育培训,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医生。


image.png
杨斌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医师,临床医学博士,在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凌锋教授指导下完成博士后研究。兼任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副主任委员、卫健委脑防委缺血性卒中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临床擅长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年手术量超过300例。主持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神经介入课题1项,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科技计划在内的国家及省级课题6项,发表包括Neurology、JNIS、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在内的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8篇,译著1部。


白雪松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博士,师从焦力群教授。研究兴趣包括急诊取栓,颈动脉狭窄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及介入诊疗。擅长临床研究和系统评价数据挖掘,选题和设计。迄今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在Stroke、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等杂志发表SCI文章30余篇,参与组织多项机械取栓、颅内动脉狭窄等相关Cochrane系统评价。曾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Lipids in Health and Disease、Systematic Reviews等多个SCI杂志审稿工作。获得专利授权1项,参编书籍1部,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END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供稿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