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炎症,即通常所说的“发炎”,是机体针对外来刺激(如外伤、感染等)的一种防御反应,涉及多种细胞和生化分子的复杂相互作用。偶尔得炎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持续的低水平炎症(也称为慢性炎症),很多研究表明,它与包括癌症在内的很多疾病相关。
2023年,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等联合发布的《抗炎饮食预防肿瘤的专家共识》也指出,身体慢性低度炎症状态是诱发肿瘤的机制之一。
“炎症”两个字,听起来没有“癌症”那么令人恐惧,但是如果不重视,长期的炎症可能会逐步击垮身体,甚至引发癌症!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时间长了以后,可能会慢慢发展成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其进展与演变受遗传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以及饮食状况、生活习惯和年龄等因素影响。
《中国慢性胃炎诊治指南》中指出慢性胃炎是我国人群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较高,并且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与胃癌发病率呈正相关。
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按以下流程演变: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 慢性萎缩性胃炎 →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 胃癌。但是,只要在病情早期及时干预,就能最大限度预防癌变。
慢性胃炎大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有消化不良的表现。可有上腹饱胀不适,如无规律性隐痛、嗳气、反酸、胃灼热、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可伴有贫血、舌炎、舌萎缩和周围神经病变如四肢感觉异常等。如果有不适要及早去医院就诊,遵医嘱规范治疗,特别是本身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群。
慢性肠炎泛指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可为细菌、霉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感染,亦可为过敏、变态反应等原因所致。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重者可有黏液便或水样便。
结直肠黏膜慢性炎症可引起黏膜隆起样病变,这种病变被称为结直肠息肉或腺瘤。在外界因素作用下,息肉或腺瘤可能会导致细胞发生突变,形成癌变(结直肠癌),但只要及时就医,定期观察随访,可防止癌前病变向癌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类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的肠道黏膜慢性炎症病变,长期维持缓解效果欠佳增加结直肠癌发病风险,早期发现、规范治疗至关重要。
肝癌的常见诱因包括肝硬化、慢性肝炎、过量饮酒、非酒精性脂肪肝、黄曲霉素B1等。我国慢性病毒性肝炎类型以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为主。病毒在肝内持续复制,对肝脏造成慢性损伤,长期如此可能导致肝硬化,肝硬化不及时治疗,可能恶化成肝癌。据统计,约有10%~25%的乙肝病毒感染者会发展成肝癌。
未感染乙肝、丙肝者应注射乙肝及丙肝疫苗;乙肝、丙肝患者亲属应抽血化验有无罹患肝炎;患有乙肝、丙肝的母亲,在分娩后婴儿应注射免疫球蛋白;乙肝丙肝感染者应严格检测病毒复制,如病毒复制阳性需进行抗病毒治疗。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引起的慢性宫颈炎需要重视。从HPV感染发展到宫颈癌前病变,再进展到宫颈癌需要经过5~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一过程中,宫颈癌筛查和预防。
目前针对宫颈癌国内采取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最主要的是健康教育和接种HPV疫苗。二级预防是对癌前病变的预防,一般建议有性生活的女性要定期进行宫颈的防癌筛查(宫颈细胞学检查及HPV检测)。
预防长期炎症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饮食习惯的改善、避免暴露于有害物质以及适当的医疗干预,以下是一些远离长期炎症的建议。
采用均衡的饮食模式,摄入丰富的水果、蔬菜、全谷物和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减少加工食品、高糖食品和反式脂肪的摄入,这些食物可能会增加炎症水平。
吸烟和过量饮酒都被认为可以促进炎症,戒烟和适度饮酒对预防慢性炎症有益。
适量的体育活动可以减少炎症并提高整体健康。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
保证充足的睡眠对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和减少炎症都很重要。成年人建议每天保持7-8个小时的睡眠,养成规律的睡眠习惯,少熬夜。
长期的压力可以促进炎症,因此学习压力管理技巧,如冥想、深呼吸和放松技巧,对预防慢性炎症有益。
减少接触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如空气污染物、重金属和有毒化学物质。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早期发现和治疗可能导致慢性炎症的疾病。
如果已经存在慢性炎症性疾病,应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服药并定期复查。
综合整理自中华医学期刊网、健康中国、健康时报、浙江省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山东省肿瘤医院、健康北京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