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
点我一键到达清单列表
常见的免疫功能低下有粒细胞缺乏、器官移植、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HIV感染、先天免疫缺陷及恶性血液病等。感染是影响ICH病程和预后的最重要因素,肺是感染的主要靶器官。ICH并发肺部感染,极易恶化,导致多脏器功能损伤,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临床死亡率高。本例患者基础疾病为IgA肾病,应用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2个月余,出现重症肺炎,进展快,且合并纵隔气肿,病情危重,治疗难度大。
根据机制不同,ICH主要分为中性粒细胞缺乏或功能障碍、体液免疫受损和细胞免疫受损。本例患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可同时影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主要影响T淋巴细胞。ICH使患者的机会性感染发病率明显增高。与无ICH患者对比,革兰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军团菌、奴卡菌、分枝杆菌、真菌、病毒等发病率升高。美国胸科学会与传染病学会指南指出,ICH患者常见感染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等。当出现ICH时,真菌感染的概率会升高,尤其是曲霉感染。本例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病原学检测回报铜绿假单胞菌和念珠菌,未提示曲霉菌感染。另外,还需要注意隐球菌、青霉菌属、毛/根霉菌、组织胞浆菌等的感染。
ICH是肺孢子菌肺炎的高发因素。研究发现,肺孢子菌感染发生的中位时间为免疫抑制治疗开始后2.4个月。本例患者开始免疫抑制治疗2个月余,是肺孢子菌肺炎的高发时段。本病例病原学结果虽未提示肺孢子菌感染,但考虑患者存在高危因素,结合影像学特点,不能完全排除肺孢子菌感染,遂加用了针对肺孢子菌的治疗药物。
纵隔气肿是肺炎少见并发症,发病原因主要是各种原因引起肺泡破裂,空气在肺间质集聚,沿着血管束向肺门和纵隔发展(纵隔内的压力小于外周肺间质的压力),形成纵隔气肿。当有肺间质病变时,纵隔气肿的发生率升高,机制为肺间质病变引起肺泡内与肺泡外间质之间压力差梯度降低,使肺泡更易破裂。在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肺孢子菌肺炎、皮肌炎和肌炎等疾病中,纵隔气肿的发病率增高,这些疾病的组织病理表现中都存在肺间质成分的改变。有研究统计,在肺孢子菌肺炎中,纵隔气肿的发生率最高可达36%。
对于纵隔气肿的治疗,当引起的气肿的原因去除时,气肿多可自行吸收。纵隔气肿的致命风险是压力上升对心脏和大血管的压迫,出现心脏压塞,导致循环衰竭。出现上述情况时,主要的处理方法是外科介入,进行切开引流减压。一项研究观察了600例患者,发现当气肿稳定、症状无加重、没有出现新的气肿相关并发症时,应保守治疗,不采取外科介入。Mansbridge等报道1例甲型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合并纵隔气肿,未经外科介入,随着基础疾病的控制,气肿好转。
各种原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破裂,进而出现纵隔气肿,往往压力上升快,多建议进行外科修补与引流。正压通气患者出现纵隔气肿是我们关注的问题。目前认为,正压通气患者一出现肺泡外积气,就预防性留置引流管是不可取的。但因纵隔气肿可能进展为气胸,尤其需注意张力性气胸,一旦出现气胸需置管引流,所以建议床旁备胸腔闭式引流包。正压通气患者出现纵隔气肿,尽早脱离正压通气很关键,同时在通气过程中尽量采取措施减少气体进入纵隔,例如尽可能减小潮气量和PEEP等。本例患者出现纵隔气肿,结合胸部CT,考虑积气量较大,且进行无创通气,遂请胸外科进行切开引流减压,因术中出血问题而终止。之后未再行外科介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着肺部感染的好转,及时脱离无创通气,纵隔肿也逐渐吸收好转。
总之,ICH患者易合并肺部感染,快速进展,病情危重,预后差,需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给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时,要全面考虑可能感染的病原菌。合并纵隔气肿时,要充分评估病情,若气肿诱因可以去除,气肿情况相对稳定,没有出现新的气肿相关并发症,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密切观察气肿变化,不建议积极行外科介入。
纵隔气肿指因各种原因使空气进入纵隔胸膜内结缔组织间隙之间,可以是自发性、胸部创伤、食管穿孔、医源性因素等引起。该症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成人重症肺炎合并纵隔气肿的病例鲜有报道。本文介绍1例ICH患者重症肺炎合并纵隔气肿患者成功救治的病例,并提供了一些经验和体会。首先,指出感染是影响ICH患者病程和预后的最重要因素,肺是感染的主要靶器官。ICH并发肺部感染,易快速进展,病情危重,预后差,需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给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时,要全面考虑可能感染的病原菌,特别是条件致病菌,本文虽未获得肺孢子菌肺炎的病原学依据,但经验治疗获得了较好结果。其次,ICH并发肺部感染易导致多种并发症,但纵隔气肿是肺炎的少见并发症,因此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本例及时发现患者合并纵隔气肿,并提出纵隔气肿的症状轻重主要与纵隔气肿发生的速度、纵隔积气量的多少、是否合并张力性气胸等因素有关。治疗纵隔气肿的关键在于采取积极措施控制原发疾病,若少量积气患者症状轻,也可以在严密观察下内科保守治疗等,供大家借鉴。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邵润霞
来源 重症肺言 作者 赵世龙 邢丽华 邵润霞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