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专家共识建议:若无心血管病,70岁以上老年人不建议吃阿司匹林!

2020-07-20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合理用药阿司匹林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
近年来随着ARRIVE研究、ASCEND研究、ASPREE研究等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阴性结果的公布,百年老药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作用备受争议和质疑。


因此,2019年公布的美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强调,阿司匹林不宜常规用于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仅推荐以小剂量(75~100 mg/d)用于心血管风险较高且出血风险不高的40~70岁成年人。

 

此前,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发布的心血管病预防指南也指出,不建议无心血管病的人接受抗血小板治疗进行一级预防,因为这样会增加大出血风险。

 

近期,解放军总医院李小鹰教授等发表了《2019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共识指出,根据现有临床证据,一方面,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时必须十分谨慎;另一方面,目前尚不能认定阿司匹林没有一级预防价值。

 
避免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的三类人群
 
1、年龄>70岁或<40岁的人群。
 
2、高出血风险人群:
 
正在使用增加出血风险的其他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物);胃肠道出血、消化道溃疡或其他部位出血病史;年龄>70 岁;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肝病;慢性肾病4~5 期;未根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未控制的高血压等。
 
3、经评估出血风险大于血栓风险的患者。
 

微信图片_20200720115428.png


阿司匹林一级预防人群筛查简明流程图
 
根据目前的证据,专家组指出,阿司匹林仍然能够显著减少主要心血管事件,无法落实他汀等其他一级预防措施的患者可能更需要使用阿司匹林,通过仔细评估仍然可以找出获益-风险比相对合理的个体。
 
在欧美国家,近年来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获益-风险比已较过去下降,是由于降压、戒烟和他汀治疗等其他一级预防措施获得了广泛应用。
 
共识强调,对于所有拟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用药前必须采取4项措施:
 
1、仔细权衡获益-出血风险比,筛查和排除出血高危人群。
 
2、采取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的防范措施,提前治疗消化道活动性病变。
 
3、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戒烟、慎酒、科学膳食及运动)并积极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高血压患者须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时,才可考虑使用阿司匹林。
 
4、用药前必须与患者沟通,经患者同意后才开始应用。
 
可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的人群
 
共识指出,可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进行一级预防的心血管高危人群为:
 
40~70岁成人,初始风险评估时心血管病10年预期风险≥10%,且经积极治疗干预后仍然有≥3个主要危险因素控制不佳或难于改变(如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可考虑服用阿司匹林来降低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
 
共识指出,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参考2017版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1)高血压;(2)糖尿病;(3)血脂异常,总胆固醇≥6.2 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 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 mmol/L;(4)吸烟;(5)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一级亲属发病年龄<50岁);(6)肥胖,体重指数≥28 kg/m2;(7)冠状动脉钙化评分≥100或冠状动脉狭窄<50%。不推荐对一级预防对象常规进行冠状动脉影像学检查。


来源:健康老龄网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