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张锦坤:赤胆忠心献医学,济人济事济天下

2021-12-28作者:壹声资讯
原创 人文

2021-12-15_100727.jpg


张锦坤教授


张锦坤,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科学专家,毕生从事消化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是我国消化道动力诊疗的开拓者,也是消化内镜学会主要创始人,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威望。


临床研究:求真务实,探索创新



敢为人先,做国内没有人做过的工作,更好地服务广大病患,这是张锦坤一直的追求。20世纪60年代,他通过腹腔镜检查,首次提出武汉地区“营养不良性肝肿大”为无黄疸病毒肝炎。70年代中后期,他关于“胃运动功能研究”的许多观点均为国内首创,有的成果通过技术鉴定被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80年代,他在实验室培养出湖北第一个胃幽门螺杆菌,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出“胃幽门螺杆菌快速诊断”法。1985年,他提出针对所谓的“慢性结肠炎”应结合临床、实验室、X线、内窥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寻求具体的病因,纠正了当时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慢性结肠炎”的错误诊断,使患者得到了正确的病因治疗。他以先进的理念积极倡导科研兴院并创办了《临床消化病杂志》,率先在国内提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概念,引发国内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热潮,1994年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他不仅理论造诣深厚,更难能可贵的是密切结合临床,勇于创新,解决病患诊断与治疗的难点与疑点。


张锦坤在胃肠道病领域的卓著研究以及取得的斐然成就,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仅1985—1990年,他先后10余次被邀请到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出席和主持国际消化病学术会议。1990年,中国香港消化内窥镜协会授予张锦坤“国际学术交流杰出贡献者”光荣称号,并为其颁发了水晶石奖章。作为一位临床医生,他获科技成果12项、科技进步奖10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文章116篇,是一位科研成果颇丰的临床名医。


援外医疗:两度出征,为国争光



1963年3月,中国派出多批多支医疗队支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员们必须业务扎实,政治过硬,张锦坤就是其中之一。中国的援外医疗服务不仅为阿尔及利亚的国民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更传递了国际友谊,彰显了大国担当。


1971年《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访华后,到瑞士撰写了一部反映中国革命和建设伟大历程的新著《漫长的革命》。然而造化弄人,此时的斯诺却患上了胰腺癌,发现时已为晚期,医治非常困难,生命垂危,令斯诺饱受疾病之苦。


斯诺患病的消息传到国内,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诚挚邀请斯诺前往北京治疗。后考虑到斯诺太过虚弱,不宜长途飞行,我国政府决定就近从在阿尔及利亚工作的医疗队抽派一支医疗小组赶赴日内瓦,协同斯诺好友马海德博士率领的北京医疗小组到斯诺寓所为他诊治。在援阿医疗队中,根据斯诺的病情需要,派出了由消化病专家张锦坤、针灸麻醉医师丁素琴和护理人员卜秀莲组成的医疗小组。他们于1972年1月24日抵达斯诺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的别墅,到同年2月15日凌晨2点16分斯诺病逝,这些中国医护人员一起在斯诺身边守护了23天。


根据卜秀莲回忆,每天清晨、傍晚,医疗小组成员都会在小书房开展交班讨论会,“那段日子,所有人心里只有一个愿望,把祖国人民对于这位美国朋友的深厚感情全部倾注到对他的精心医治中。”医疗小组6个同志分成两组,夜以继日地工作,只要能减轻斯诺的痛苦,延长他的生命,大家都竭尽全力地去做。在对斯诺的救治过程中,张锦坤等人经常会征求斯诺家人的意见。一种药物用上去会起什么作用、有什么副作用,都要认真斟酌。当时,张锦坤与中医针灸专家张贻芳经常商量,特别针对斯诺的病情制订了一套科学食谱。在斯诺弥留之际,张锦坤为斯诺交替使用止痛药、镇定药,让其免受胰腺癌末期巨大疼痛的折磨,在睡梦中平静地离开人世。


当张锦坤完成援外任务返回武汉后,斯诺夫人携家人一起来到武汉,对张锦坤进行了回访,感激他为斯诺所做的一切,致敬他崇高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医疗布局:眼界开阔,心怀国家



时间回溯至60年代初期,张锦坤即着手筹建胃肠病研究室。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张锦坤与同事们开展了半曲式胃镜的研究。他们在“摸着石头过河”中,获得最珍贵的原始记录材料。1971年12月,张锦坤在瑞士洛桑医院看到了世界上第一代纤维胃镜和结肠镜,不禁拍手叫绝。1974年,张锦坤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国内临床,成为湖北省第一个将纤维镜放入胃内进行精细检查的人。为了让国内更多的同行知道它,张锦坤将积累的病例进行了分析研究,撰写了一部17万字的专著《纤维胃、十二指肠镜的临床应用》,1978年在全国首次出版,并开设内镜学习班。从此,纤维胃镜逐渐在全国普及起来。1979年,张锦坤又采用纤维腹腔镜诊断肝、胆、胰及腹腔疾病,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其中,纤维腹腔镜、胰腺镜的临床运用提高了对原发性肝癌、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疑难黄疸及较少见的弥漫性肝炎、胰腺疾病的诊断水平,获得1984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身为我国内科领域的博学鸿儒,张教授不仅热衷于临床和科研,也对学术出版情有独钟。尽管身处非北、上、广这些当时国内学术研究的中心,但他在学术出版方面的建树很早就秀出班行。他担任国家教委教材指导委员会委员等31种与教材出版有关的职务,参加编写医学著作19部,主编著作有《内科学讲座》《慢性胃炎》《内科疾病的消化系统表现》等。尤其是1978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本消化内镜专著《纤维胃、十二指肠镜的临床应用》,为消化内镜检查在中国推广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在繁忙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之余,担任《临床消化病杂志》和《临床内科杂志》主编,《内镜》及《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副主编,先后担任17种学术期刊的编委,为我国的医学教育和学术期刊的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锦坤非常重视消化内镜在国内的普及与规范化操作,从80年代初就开始,每年招收全国各地医生30多名来武汉协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培训学习。1985年,张锦坤开始在国内首创举办“手把手内镜培训学习班”,之后在全国推广,聘请美国、日本著名内镜专家来做现场操作指导,并鼓励国内医生跟台练习。每期培训班从邀请函到会务的每一个细节他都会亲自过问,每一次培训班效果出奇地好,受到国内外同道的一致好评,如今“手把手内镜培训班”已经成为武汉协和医院以及全国各大医院消化科一直延伸至今的亮丽精品课程。张教授还竭力苦心编写了全国第一本《内镜名词中英文对照》,规范内镜名词,成为内镜医生学习国际先进知识及操作技能的、参与国际交流的必用有力工具。


1995年4月,张教授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与世长辞,享年62岁。消息传到全国,卫生界无不扼腕叹息。时任卫生部部长陈敏章深感痛惜,他发来唁电:“张锦坤同志一生,敬业育才颇有建树,备受称颂,对他的病逝表示深切的悼念。”


近40年医学生涯中,张教授将毕生所学积极应用于临床和科研,孜孜不倦,服务人民;不断探索,创造创新,取得累累硕果。他是中国第一批援助阿尔及利亚的医疗队员,他是国家派出远赴瑞士为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进行医疗保障的医疗队长,他以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华、高尚的品德、儒雅的气质赢得了广大患者的高度信赖,广大同行的普遍赞扬和广大学生的深切爱戴。


通讯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张玮 彭锦弦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