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于第四位,死亡率居于第二位[1]。当前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 LT)仍然是HCC根治性治疗主要方式之一,但鉴于米兰分期对于肿瘤大小、个数和肝储备功能的严格限制,仅有少数患者能从中获益,且LT术后高达30%复发率[2],进一步限制了LT临床应用。故寻找能扩大LT适应证,提升治疗效果及预防术后复发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对不同肝病类型、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晚期HCC患者,均显示出较好的临床疗效。鉴于其良好的客观反应性和安全性[3-5],推动研究者进一步探索其在LT中的应用。近期研究显示,ICI在黑色素瘤[6]、肺癌[7]、肾癌[8]等移植术中的治疗可使患者有更好的生存益处,这也使得ICI在LT中的应用备受瞩目。本文通过已有文献,对ICI在LT中的临床试验和应用进展进行综述,阐明LT中应用I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免疫检查点(immune checkpoints, IC)是指在免疫细胞上表达、能调节免疫激活程度的一系列分子,ICI则是通过阻断IC与其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防止T淋巴细胞失活,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9]。
目前,ICI已被FDA批准作为HCC系统治疗的一线治疗方案(表 1),常见的ICI包括抗程序化细胞死亡-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 PD-L1),以及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CTLA-4)。除上述抗体外,还有更多的靶点抗体如LAG-3(lymphocyte-activation gene-3,又称CD223)抗体等仍在进一步研究中[10]。
表 1 HCC一线、二线靶向药物及ICI药物
药物名称 | 分类 | 靶点 | 剂量 | 策略 |
索拉非尼 | TKI | BRAF、c-Kit、FLT-3、VEGFR-2等多靶点 | 400 mg,口服,2次/d | 一线 |
仑伐替尼 | TKI | EGFR1-3、FGFR1-4、PDGFR-α等多靶点 | 8 mg/d或12 mg/d(根据体质量),口服,1次/d | 一线 |
多纳非尼(国产) | TKI | VEGF、PDGF、RAF、MEK、ERK等多靶点 | 200 mg,口服,2次/d | 一线 |
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 | ICI+IgG1 | PD-L1、VEGFR | 阿替利珠单抗:1 200 mg,静脉滴注,每3周使用1次; | 一线 |
信迪利单抗(国产)+贝伐珠单抗类似物 | ICI+IgG1 | PD-1、VEGFR | 信迪利单抗:200 mg,静脉注射,每3周使用1次; | 一线 |
阿帕替尼(国产)+卡瑞利珠单抗(国产) | TKI+ICI | VEGFR-2、PD-1 | 阿帕替尼:250 mg,口服,1次/d; | 一线 |
仑伐替尼+帕博利珠单抗 | TKI+ICI | VEGFR、PD-1 | 仑伐替尼:8~12mg(根据体质量),口服,1次/d; | 一线 |
瑞戈非尼 | TKI | EGFR、TIE2、PDGFR、FGFR等多靶点 | 瑞戈非尼:160 mg,口服,1次/d,21 d后停7 d,改为每4周1次 | 二线 |
阿帕替尼(国产) | TKI | VEGFR-2 | 单药:750 mg,口服,1次/d;联合卡瑞利珠单抗:250 mg,口服,1次/d | 二线 |
卡瑞利珠单抗(国产) | ICI | PD-1 | 3 mg/kg,静脉滴注,每2周1次或每3周1次 | 二线 |
替雷利珠单抗(国产) | ICI | PD-1 | 200 mg,静脉注射,每3周1次 | 二线 |
帕博利珠单抗 | ICI | PD-1 | 200 mg,静脉滴注,每3周1次 | 二线 |
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 | ICI | PD-1、CTLA-4 | 纳武利尤单抗:1 mg/kg,静脉滴注,每3周1次; | 二线 |
卡博替尼 | TKI | MET、VEGFR、AXL | 60 mg,口服,1次/d | 二线 |
雷莫西尤单抗 | IgG1 | VEGFR-2 | 8 mg/kg,静脉滴注,每2周1次 | 二线 |
LT是根治HCC的理想治疗方法,但供体的稀缺限制了LT的应用,为防止患者失去LT机会,桥接、降期治疗是HCC患者在LT前的关键[11]。桥接治疗是指LT等待期间通过辅助治疗控制肿瘤进展[12],降期治疗是指通过新辅助治疗手段,减轻肿瘤负荷,降低分期,使超出标准的患者能重新被纳入LT标准[13]。
局部区域治疗是最常见的桥接、降期治疗方式,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作为局部区域治疗标准治疗手段[14],虽能一定程度缓解疾病进展,但一些学者认为部分患者对TACE疗效不佳,易出现TACE治疗抵抗,或治疗后肝功能受损[15]。此外,研究[16]表明TACE可增强PD-1和PD-L1的表达,若联合ICI,可能进一步改善预后。
Schwacha-Eipper等[17]首次报道了在LT术前使用ICI,使1例肝内多发转移灶的HCC患者成功降级到米兰标准之内,顺利进行LT手术。之后,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在LT前使用ICI进行桥接或降期治疗。迄今为止,共有22例病例报道了在LT前使用ICI,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90%)。
虽然上述研究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结果令人振奋,但仅是Ⅰ或Ⅱ期临床试验,且样本量较小,很难确定ICI与致命排斥反应相关的危险因素,故临床使用ICI作为桥接或降期治疗仍十分谨慎,正在进行的进一步大规模Ⅱ、Ⅲ期临床试验将进一步评估免疫治疗在可切除的HCC新辅助治疗中的作用。
尽管LT切除了原发肿瘤及肝内潜在病变,但5年复发率达30%[2],一旦复发转移,疾病将迅速进展。目前认为循环肿瘤细胞或肝外未检测到的病变是HCC复发的主要原因[18]。因此及时、精准、规范地进行术后辅助治疗,才能降低术后复发风险,延长总体生存期。目前尚无证据支持化疗或索拉非尼辅助治疗能降低LT后HCC复发风险[19]。
目前尚缺乏关于ICI预防移植后复发的研究,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NCT03383458)探究了肝脏切除或消融术后高风险复发患者使用I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虽不包括LT受者但可能对LT患者提供借鉴。由于排斥反应的风险不可预测,因此应谨慎使用ICI作为LT后预防性复发辅助治疗。
由于LT术后长期免疫抑制,HCC复发风险增加。目前对于复发患者治疗手段有限,临床仍以放化疗和局部消融、栓塞为主,但效果有限。近年来,随着移植患者中免疫治疗的深入,ICI越来越多地被用作复发后的治疗选择。
近期研究结果显示,ICI在移植术后复发治疗中存在极大的优势,使患者获得更好的生存益处,一项针对8例接受ICI的LT患者的回顾性研究[20]结果显示,尽管排斥反应风险增加,但总生存期明显改善。近来文献[21-22]报道LT术后免疫治疗取得良好效果:1例LT术后HCC复发并多发转移患者,间断使用ICI治疗2年后康复,且移植物肝功能也维持在正常水平。另1例LT术后复发伴双肺转移患者,接受ICI治疗后,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均延长,虽然患者最终因脑转移去世,但治疗期间未出现任何排斥反应。有学者探究终末期HCC在各种治疗(包括放化疗、手术以及分子靶向药物)无效的情况下实施ICI后发现,在ICI亚组中客观缓解率为25%,与非移植患者相比,移植患者的抗肿瘤效应更好[23-24]。
尽管目前个案报道,复发后使用免疫治疗LT后HCC复发具有较好的疗效,但LT患者需终身免疫抑制可能会影响ICI的抗肿瘤疗效。同时,ICI通过调控免疫应答杀伤肿瘤,可能免疫细胞过度活化导致排斥反应。虽然文献[25]报道免疫抑制剂与ICI同时使用时排斥病死率远低于肿瘤特异性病死率,但存在部分患者使用ICI方案导致移植物排斥反应与抗肿瘤疗效下降。此外,推荐于非移植HCC的ICI方案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LT后复发患者。
如何平衡移植物保护性免疫抑制和抗肿瘤免疫增强是一个关键问题,尽管最新试验[26]表明,肝移植物中PD-1淋巴细胞表达水平与排斥反应风险呈正相关,但在大规模Ⅱ、Ⅲ期临床试验预测和证实移植物排斥风险之前,ICI须谨慎使用。
目前已有2例报道LT围手术期使用ICI发生致命性排斥反应[27-28],由于样本量较小,很难确定ICI与致命排斥反应相关的危险因素。不少学者认为与ICI剂量以及LT前停药时间有关[29]:最后一剂ICI未被及时清除,使移植肝表达PD-L1实现“免疫逃逸”,而发生排斥反应[30]。所以使用ICI患者LT术前应考虑逐渐减量。由于ICI与其靶点的结合是可逆的,因此可以使用血浆置换,但是过早停用ICI后易出现疾病进展,可能无法从LT中获益。此外,专家建议[31]LT受者在ICI之前进行移植肝穿刺活检,PD-L1高表达提示易出现相关移植损伤。
综上所述,当前早期临床试验研究和个案报道已经初步证实了在严密监测下,ICI在LT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2]。但是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疗时间和剂量、明确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还需要更深入研究。此外,由于每种免疫疗法的疗效和排斥风险各不相同,因此对特定患者实施个体化评估、治疗仍是当务之急。目前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可能进一步回答这些问题(表 2)。
表 2 正在进行的或已完成的HCC患者LT应用ICI的临床试验
药物名称 | 靶点 | 登记号 | 研究阶段 | 入组人数(例) | 给药方案 | 起始时间 |
卡瑞利珠单抗+阿帕替尼[33] | PD-1 | NCT 04035876 | Ⅰ/Ⅱ期 | 120 | 卡瑞利珠单抗: 200 mg,静脉注射,每2周1次; | 2017-12-26 |
帕博利珠单抗+仑伐替尼[34] | PD-1 | NCT 04425226 | - | 192 | 帕博利珠单抗: 200 mg,每3周1次,静脉注射,直到LT前>42 d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 2020-06-11 |
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35] | PD-L1 | NCT 05185505 | Ⅳ期 | 24 | 阿替利珠单抗: 1 200 mg,每3周1次,最多8次; | 2022-01-11 |
度伐利尤单抗+曲美木单抗[36] | PD-L1 | NCT 05027425 | Ⅱ期 | 30 | 度伐利尤单抗: 1 500 mg,静脉注射,每4周1次曲美木单抗: 300 mg,静脉注射,仅在第1个周期的第1天服用1次 | 2021-08-30 |
度伐利尤单抗+仑伐替尼[37] | PD-L1 | NCT 04443322 | - | 20 | 度伐利尤单抗: 1 500 mg,静脉注射,每4周1次,直到LT前>42 d或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 2020-06-23 |
卡瑞利珠单抗[38] | PD-1 | NCT 04564313 | Ⅰ期 | 20 | 200 mg,静脉注射,每2周1次 | 2020-09-25 |
调强放射治疗+(帕博利珠单抗/信迪利单抗/卡瑞利珠单抗/替雷利珠单抗)+仑伐替尼[39] | PD-1 | NCT 05339581 | - | 78 | 帕博利珠单抗/信迪利单抗/卡瑞利珠单抗/替雷利珠单抗: 200 mg,每3周1次,直到LT前>42 d或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 2022-05-21 |
帕博利珠单抗+信迪利单抗+度伐利尤单抗+卡瑞利珠单抗+仑伐替尼[40] | PD-1 | NCT 05322187 | Ⅱ/Ⅲ期 | 15 | - | 2022-04-11 |
ICI已成为中晚期HCC的选择,但对于LT患者来说,免疫疗法的应用仍需谨慎探索,避免ICI相关的排斥反应风险。总体而言,在新辅助治疗中使用ICI对HCC和移植肿瘤学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将提供关于I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见解,并有可能改变当前的治疗模式,使更多LT患者获益。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