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评论
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拔管失败(重新插管)与ICU死亡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气管切开和长期重症护理以及费用增加有关。
气管插管常常导致气道损伤,可表现为炎症、黏膜溃疡、水肿或肉芽肿形成。严重时会导致声门或声门下狭窄,导致喘鸣、呼吸窘迫或拔除气管导管后的呼吸衰竭。儿童尤其容易出现拔管后的上气道阻塞(UAO),因为儿童喉小,液体容易积聚在声门下黏膜下结缔组织中,环状软骨环不易扩张。5%~35%的患者会出现拔管后UAO,50%拔管后发生UAO的患者需要重新插管。拔管后UAO最常发生于拔管后8h内,拔管后24~48h内也会发生。
成人拔管后发生UAO的风险因素:
皮质类固醇激素用于预防拔管后UAO的发生的建议:
对拔管后存在呼吸衰竭的高危患者建议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最好通过气囊漏气量评估风险,气囊漏气量小于吸入潮气量的24%或<110 ml意味着风险高。在闭环通气(CLV)正常的情况下,是否可以使用上表中的因素判断风险尚不清楚。基于已发表的皮质类固醇方案的安全性试验而言,激素治疗设定的门槛应该较低。
成人应在计划拔管前至少 12~24h开始激素治疗,成人剂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甲强龙)20~40mg Q6h静脉滴注。
小儿和新生儿:应在计划拔管前12h给予地塞米松0.25~0.5 mg/kg Q6h静脉滴注。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儿科/新生儿研究在拔管后12h仍持续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本文首发于临床医生 作者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唐坤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