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近期,《中国心房颤动管理指南(2025)》(以下简称《指南》)网络首发。自2001年发布《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迄今已发表7版《建议》。基于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讨论,决定从第 8 版开始,由原《建议》更新为《中国心房颤动管理指南》。
以下整理了该《指南》关于心房颤动5种合并症管理的相关重点内容。
一、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的房颤风险增加,收缩压(SBP)每增加10 mmHg,房颤风险增加19%。而在房颤患者,高血压与脑卒中、心衰、重大出血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有关。
最佳血压控制应被视为房颤治疗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并应在全面风险管理策略中实施。
收缩压
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治疗后的收缩压目标值是120~129 mmHg。
在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高血压患者,SBP<120 mmHg的强化治疗有可能降低房颤风险。
在降压治疗耐受性差、临床上显著虚弱或年龄≥85岁的患者,可以接受较宽松的治疗目标,即SBP<140 mmHg或尽可能低。
舒张压
理想情况下,治疗后的舒张压应为70~79 mmHg。
二、心衰
心衰和房颤两者互为致病的危险因素并恶化病人预后。心衰是影响房颤患者预后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也是房颤复发和进展的重要相关因素。
心衰的管理应遵循心衰治疗指南的建议,使用利尿剂维持体液平衡是重要的初始治疗。
药物治疗
心室率控制可以不严格
RACEⅡ研究显示,宽松的心室率控制(静息时<110次/分)并不逊于严格的心室率控制(静息<80次/分和中度运动时<110次/分)。
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衰伴房颤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时,重点是确保充分的双心室起搏(如<90%~95%时应考虑房室结消融)。
三、糖尿病
约1/4的房颤患者合并有糖尿病。
糖尿病可以导致心房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增加了房颤的易感性。
糖尿病病程也与房颤有关,病程每增加一年,发生房颤的风险就会增加3%。
房颤导管消融术后,糖尿病和较高的HbA1c与住院时间延长和/或房颤复发率增加相关。
四、冠心病
冠心病常与房颤并存,二者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冠心病引起的心肌缺血可导致心房结构重构,增加房颤发生风险。
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管理需综合以下三个方面:
① 积极实施血运重建,改善冠状动脉供血(核心策略)。
👉对于ACS或慢性冠脉综合征(CCS)合并房颤患者,首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以恢复心肌灌注;
👉而对左主干病变合并糖尿病、多支冠状动脉复杂病变或PCI失败的患者,可考虑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② 控制心率与节律,减轻心脏负荷。
👉对于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将静息心室率控制在70次/分以下可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
👉推荐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达到目标心率。
👉早期节律控制有助于改善患者远期预后,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导管消融在维持窦性心律方面疗效更显著,尤其适用于合并心衰的患者。
③ 抗血小板与抗凝管理,预防血栓事件。
👉房颤抗凝管理
👉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出血管理
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房颤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肺功能下降[表现为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及肺动脉压力升高均显著增加COPD患者房颤发生风险。
注意部分吸入性支气管舒张剂(如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类药物)和茶碱类药物可能诱发心律失常,长期应用时应定期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必要时减量或停用。
对于β1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应从小剂量开始,密切监测气道阻塞症状。
参考资料: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心房颤动管理指南(2025)[J/OL].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