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点击图片,一键进入 👆👆
作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陶静
湖北航天医院 冯端婷
胃被称为“人体第二大脑”,是最容易受情绪影响的器官。当患者发生情绪变化时,情绪信息会通过“脑-肠轴”传输到胃肠,影响胃肠蠕动和分泌,导致出现胃胀、胃痛等不适。情绪不稳定是胃肠疾病发生的原因也是胃肠疾病的外在表现,胃的不适也会造成患者的情绪不稳定,形成恶性循环。
患者小超,男,35岁,因“血糖控制不佳伴胃痛、食欲缺乏”入院,在住院期间他时常与家人发生口角、情绪低落、寡言少语,经过医护人员开导,患者诉进餐后感胃痛、胃胀、呕吐等不适。
经过住院治疗,小超被诊断为糖尿病胃轻瘫。
什么是糖尿病胃轻瘫?
糖尿病胃轻瘫(DGP)是糖尿病(DM)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由胃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以胃动力低下、 排空延迟为临床特点。临床常见恶心、呕吐、早期饱腹、腹胀和上腹部疼痛等表现。
数据显示,约30%~50%的1型和2型糖尿病门诊患者会出现胃排空延迟,我国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为29.6%~65.0%。糖尿病胃轻瘫与糖尿病患病数量的增长成正比,病史达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约占50%, 严重影响药物吸收与治疗效果。
糖尿病胃轻瘫发病与肠神经系统、幽门螺杆菌、肠平滑肌、胃肠激素、固有免疫系统、心理因素等多因素相关。目前糖尿病胃轻瘫的管理主要基于生物学(即药物、血糖控制和胃电刺激),而非生物社会心理模型。胃轻瘫患者会因疾病而感到沮丧、被误解以及精神负担较重,所以对患者进行增强适应性的培训可能是有价值的。
因此,建议针对患者的症状以及功能障碍和心理困扰进行药理、心理和行为干预措施。
糖尿病胃轻瘫的心理护理
据了解,小超是一位自由职业者,长期工作不稳定加上与家人沟通不畅造成他性格敏感脆弱、沉默寡言。在住院期间他不愿意和医生护士交流,每次问话基本就是微笑或点头,后来就沉默不语。医护人员无法探及其内心深处的想法,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在征得其同意的情况下,护士和心理治疗师分别对小超和家人进行心理干预测试,采用“房树人心理绘画技术”进行心理评估。
房树人测验( Tree - House - Person ),又称屋树人测验,它开始于John Buck 的"画树测验"。测试者只需要在白纸上分别画出屋、树及人即完成测试。
透过房树人测验可投射出个人的心理状态,释放出患者的潜意识。专业人员透过潜意识去认识患者的动机、观感、见解及过往经历等,帮助他们了解事件的本质,对外界的接触取向及生活模式及做出适当的反应。
通过房树人心理测验,走进小超的内心世界,我们发现小超对外界有较强的防御心理,一般不愿表露真实的自我,渴望关爱与支持;长期的疾病导致自我无力感,缺乏自信,封闭自我;挫折容忍度低、容易冲动,与家庭成员缺乏精神交流,难以接近。
心理治疗师通过认知行为干预和支持性心理干预帮助小超和家人正视目前的困境并帮助其建立康复信心,更深入地了解自身疾病,避免胡乱猜想疾病结局或放大心中的恐惧,也通过积极的交流促进小超和家属之间的沟通,及时解除误会,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模式。
病例反思与经验总结
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通常会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这种效应可能是“脑-肠轴”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可与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这些疾病及其症状的出现。
病程较长的胃轻瘫患者往往合并严重的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障碍,焦虑、抑郁又会加重患者胃轻瘫的症状,二者既互为因果,又呈共病关系。此外,胃轻瘫患者还存在内脏高敏感,轻微的饮食刺激就会导致患者出现呕吐等强烈反应。
胃轻瘫的治疗,除了评估胃排空延迟与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外,还需要兼顾患者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障碍的治疗,降低内脏高敏感性,有效管理胃轻瘫。
胃轻瘫患者受疾病、治疗、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烦躁、恐惧、悲观等不良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患者的康复进程。因此,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和支持至关重要。
版权说明: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论坛报》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内分泌科团队联合策划的“精准防治,科学控糖”专题,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请联系【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内分泌】申请授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