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9月8日,第34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3血脂论坛胜利召开。本次论坛旨在聚焦血脂异常研究新热点,探讨代谢性心血管疾病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挑战。与会专家们分享关于2023中国血脂管理指南、高甘油三酯血症临床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降脂治疗的价值、Lp(a)欧洲共识、ApoB与ASCVD相关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见解。本次论坛推动心血管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为改善患者健康贡献力量。
首节讨论聚焦血脂异常研究新热点,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冯新恒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郭远林教授共同主持。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叶平教授详细解读了2023年中国血脂管理指南。该指南针对中国人群的特点和近年来血脂异常患病率上升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更新。叶平教授指出,血脂异常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然而,无论是在ASCVD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方面,达标率均较低。为应对这一形势,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内分泌学分会、糖尿病学分会、检验医学分会及中国卒中学会发布了2023年中国血脂管理指南。这一指南经过多学科联合研究,对成年人的全生命周期进行了管理,并重点强调了中国特色、心血管分层、降脂药物联合使用等四大要点。具体来说,指南中强调了血脂检测指标的更新,增加了LP(a)的检测指标,并对不同人群的血脂检测频率进行了调整。此外,该指南明确了心血管风险分层,针对极高危和超高危患者给出了特定的指标和建议。在降脂药物的选择上,推荐中等强度他汀作为首选治疗药物,强调了降脂药物联合使用的重要性。对于高甘油三酯血症,也提供了相应的治疗建议。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谢坤教授详细解读了高甘油三酯血症临床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谢教授指出,近年来在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着挑战和不足。谢教授强调,高甘油三酯血症不仅影响心血管系统,还与急性胰腺炎等疾病密切相关。他强调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特别是在不同风险群体中,治疗方案应有所区别,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在治疗方面,除了生活方式的改变,药物干预也至关重要。贝特类药物、ω3脂肪酸等药物在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还有一些新型干预靶点的研究,如针对LPL等靶点的药物研发,为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该共识提出了针对不同患者群体的治疗流程,强调了针对特殊人群的个性化治疗方案。特别是对于急性胰腺炎、妊娠期患者、CKD患者等特殊群体,治疗方案有所不同,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确保最佳治疗效果。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彭道泉教授发表了以“从斑块逆转看强化降脂价值”为主题的报告。报告聚焦于降脂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并通过丰富的临床研究和科学解释展示了降脂治疗的重要性。彭教授强调,医生需要能够感知和观察降脂治疗的效果,特别是通过观察斑块的变化。斑块是一种可以直观观察到的生物标志,对医生和患者都具有说服力。彭教授指出,降低血脂,尤其是LDL-C和非HDL-C的降低,对于减小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至关重要。彭教授通过多个研究案例强调了LDL-C降低对斑块稳定和逆转的重要性。此外,彭教授还介绍了其他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如他汀类药物、单抗、以及血液透析等对斑块稳定和逆转的积极影响。他强调,降脂治疗是使斑块稳定或逆转的核心力量,这对于心血管事件的预防至关重要。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郭远林教授解读Lp(a)欧洲共识。郭远林教授指出,Lp(a)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可以诱导血管和瓣膜细胞中的炎热和钙化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主动脉狭窄的发展。在血脂管理方面,郭远林教授强调了对个体进行综合评估,特别关注Lp(a)的水平。研究显示,Lp(a)的升高与总体心血管风险呈正相关,绝对风险增加明显。Lp(a)的升高会使个体的心血管风险大幅增加,这一风险与总体风险水平密切相关。针对Lp(a)的管理,郭远林教授介绍了血脂净化和PCSK9抑制剂等新型药物,这些药物可以降低LDL-C的同时,也对Lp(a)的水平产生积极影响。然而,尽管这些药物对降低Lp(a)水平具有潜在效果,但目前仍需更多临床试验证据的支持。郭远林教授还强调了对Lp(a)的检测,建议至少在成年前进行一次测定,以精准评估总体心血管风险。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家族性高Lp(a)、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高风险人群,及时进行筛查和管理。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王长谦教授发表了题为《ApoB与ASCVD相关性之我见》的报告,他重点强调了ApoB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之间的关联和其在心血管健康中的重要性。ApoB是一种脂质载体,负责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运输,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通过详细解释ApoB的结构、功能以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王长谦教授阐述了ApoB的生物学特性和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他还介绍了ApoB的检测方法以及与LDL胆固醇比较的优越性,并强调了ApoB作为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的潜在指标。王长谦教授认为,在特定高风险群体中,ApoB的检测应被纳入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和预防策略中。然而,他也指出目前ApoB的临床应用面临一些挑战,包括检测方法的不够广泛应用、医保支出增加以及与现有治疗策略的整合等问题。他呼吁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验证ApoB作为风险评估因子的效果,并适应未来的心血管疾病防控策略。
第二节讨论围绕“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高胆固醇血症的筛查与干预新靶点研究》专题展开,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岩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汪道文教授共同主持。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建平教授汇报了《中国高胆固醇血症的筛查与干预新靶点研究》项目进展。李建平教授表示,该项目旨在制定高胆固醇血症危险分层标准和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诊断标准,以及寻找降胆固醇治疗的新干预靶点。项目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涵盖公众号、小程序、患者端、医生端和管理后台,实现病人招募入选、信息采集、长期随访、生物样本管理、数据分析等多方面的功能。基于大规模血脂异常队列的建立和筛查过程,重点关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诊断标准制定,以及基于中国人特征的高胆固醇血症分级诊疗体系的构建。通过基因检测,筛查出疑似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努力寻找明确的致病基因,以期为今后的诊断提供更准确的依据。此外,项目还开展了ASCVD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通过多方面危险因素的综合评估,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预防和干预提供指导。在模型比较中,项目表现出较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有望为中国本土的高胆固醇血症预防与治疗提供更准确、个性化的方法。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市立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王绿娅教授讲解了儿童及青少年FH筛查,危险评估及临床管理新进展。王绿娅教授强调了FH对儿童和青少年的严重威胁,尤其是可能导致冠心病等严重后果。王绿娅教指出,FH是一种严重的遗传代谢疾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可能导致冠心病,甚至死亡。研究显示,儿童期发现FH患者至关重要,但在很多情况下未被及时发现。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利用基因检测和LDL-C测量是至关重要的。早期筛查和评估可以帮助识别高危人群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包括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应该得到更多关注和认识,以尽早发现并加以干预,减轻患者和社会的负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秦彦文教授讲解了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代谢组学分析与ASCVD风险预测。秦教授指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属于国际公认的罕见病,常见于14种基因变异。FH患者的特征是LDL-C水平极度升高,但LDL-C水平与临床表现并不完全一致。他们进行了代谢组学分析,发现除了胆固醇升高,还存在多种生物活性代谢小分子的紊乱,包括氨基酸、脂类和多种代谢通路的改变。秦教授介绍了他们研究的方法和结果,利用代谢组学鉴定了特征性代谢物,并建立了用于区分不同FH患者的模型。其团队还探讨了这些代谢物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以及这些代谢物在预测ASCVD事件方面的潜力。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岩教授发表了题为《LDL-C与ASCVD防治:不仅仅是达标》的报告。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因,其生理学基础在防治心血管事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张岩教授指出,在ASCVD事件链中,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对于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至关重要。通过多项研究,张岩教授展示了LDL-C水平与ASCVD事件风险呈剂量依赖性的关系。他强调LDL-C降低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每降低一个毫摩尔/升,心血管事件风险可降低23%。在探讨LDL-C水平时,张岩教授指出降低LDL-C水平越低越好,且早期干预获益更大。他还强调了LDL颗粒的大小对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影响,强调了个体化评估和治疗的重要性。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付真彦教授针对新疆不同民族血脂异常患病率及相关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付真彦教授表示,不同民族血脂水平和患病率存在明显差异,可能与遗传及生活方式有关。塔吉克族血脂水平较低,哈萨克族则相反。控制体重和健康生活方式对预防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未来,付真彦教授表示其团队将深入研究遗传和环境对血脂异常的影响,为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
来源:GWICC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