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近日,消化内科智发朝教授团队在《微生物组》(Microbiome)杂志(Q1,IF: 13.8)上发表了题为“Live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boosts dendritic cell retinoic acid synthesis to modulate IL-22 activity and mitigate colitis in mice”的原创性研究论文。这是该团队近3年在Science bulletin、Microbiome、JOH、JCC等期刊发表研究后的又一重要科研成果。
消化内科博士后刘鸿斌,博士研究生黄若、沈槟海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智发朝教授和张文娣博士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为论文第一单位和唯一通讯单位。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疾病,其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尽管如此,基于微生物的疗法已成为研究热点。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Akk)是健康人体内的一种共生菌,在近期研究中展现出其对免疫和代谢紊乱的潜在益生效果,但Akk治疗结肠炎的结果差异较大,这可能因菌株差异或生存状态所致。因此,智发朝教授团队对Akk的作用机制、菌株特异性和细菌活力进行了详细研究。
研究表明,活的Akk能有效减轻结肠炎症,而热灭活的Akk效果不佳;Akk可通过增强3型固有淋巴细胞(ILC3s)分泌IL-22以促进黏膜愈合;Akk还可增加CD103+CD11b-树突状细胞(DCs)的数量,并通过调节关键酶RALDH2,增强维A酸(RA)合成;但抑制RALDH2表达会削弱其保护作用并损害IL-22介导的黏膜修复;在分子水平上,Akk通过激活JAK2-STAT3信号通路促进DC中的RA合成。研究者还发现,不同Akk菌株在缓解结肠炎方面存在差异,尤其是母乳提取的新菌株Am06效果与参考菌株相似。此结果显示特定菌株的治疗潜力,并强调识别有效菌株对于临床应用的重要性。
本研究进一步阐明了肠道微生物群与UC免疫机制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强调了 Akk 的治疗前景。这些发现增进了我们对 Akk 病理生理作用的理解,并为其在 UC 治疗中的转化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来源:南方医院消化科内镜中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