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肺炎作为全球范围内导致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其防治工作始终是临床工作的核心之一。近年来,随着新发病原体、耐药性问题、诊疗技术的不断演进,肺炎的临床管理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破解临床困惑、分享前沿经验,《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邀请中日友好医院王一民教授,围绕肺炎诊疗的关键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实践指引。
肺炎流行病学与病原谱新变化
警惕耐药与新发风险
谈及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与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流行病学特征,王一民教授指出,若以三至五年为时间跨度,两者的整体态势并无显著波动,但将观察周期拉长至十多年,一些值得警惕的新趋势逐渐显现。
在CAP方面,最突出的变化是临床对病毒性 CAP 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此外,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进步,一些以往较少被识别的病原体,如鹦鹉热衣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引起的肺炎,也逐渐进入临床视野。而HAP的核心挑战仍集中在耐药菌问题上。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传统耐药菌依旧是临床处置的难点。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监测数据显示,其耐药率呈下降趋势。然而,耐药问题与新发突发病原体的威胁始终存在,病原诊断的困难与误区仍是临床医生必须直面的现实。
针对当前我国临床医生在肺炎(尤其是重症肺炎)诊疗中面临的核心困境,王一民教授提出三点应对建议。一是建立系统化的诊疗路径与思维,《中国成人CAP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版)》提出的肺炎诊疗“六步法”仍能为临床提供清晰的诊疗框架,确保临床决策的规范性与系统性;二是合理运用先进的分子诊断技术,充分利用宏基因组学等先进技术提升病原检出能力,但须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与宿主特征,避免过度依赖或孤立解读检测结果;三是科学选用新型药物,目前临床已有奥马环素、来法莫林等新型抗菌药,以及玛舒拉沙韦片、先诺特韦 / 利托那韦等抗病毒新药,关键在于明确适用人群、把握用药时机与疗程,让新药真正发挥临床价值。
分子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
以患者为核心的理性平衡
宏基因组学等分子诊断技术的快速普及,为肺炎病原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但如何平衡其 “高敏感性” 与临床解读的复杂性,成为一线医生面临的重要课题。王一民教授强调,任何病原诊断技术都不能脱离患者与临床背景独立评估其价值。从传统的涂片、培养到如今的高通量测序,技术虽不断升级,但“临床为本”的核心原则始终未变。他进一步提出三点具体应用建议。
夯实微生物学基础 临床医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微生物学知识,了解不同病原体的致病特点、影像特征及典型临床表现,这是准确解读检测结果的基础。
构建整合性诊疗思维 在解读高敏感性检测结果时,须综合考虑感染的临床特征,排除非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在不同病程中的动态影响以及恢复期表现,这是一个多维度的复杂判断过程。
以患者预后为核心目标 技术的价值不应仅体现在病原体检出率上,更应关注其是否能够指导临床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优化治疗方案、最终改善患者预后与生存率。王一民教授表示,期待更多临床研究明确技术适用人群,探索其对患者预后的实际影响,团队也正在开展相关研究,致力于让分子诊断技术更精准地服务于临床决策。
病毒性肺炎的临床决策
从识别到康复的全流程管理
经历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大流行,临床对病毒性肺炎的认识更为深刻。对于即将到来的季节性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行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发病毒性肺炎,王一民教授分享了四点关键临床经验。
强化对病原早期诊断的重视 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具有季节性、聚集性与传染性等特点,临床表现常有重叠,分子诊断技术是实现快速、准确鉴别的不二之选。
强化重症识别与预警 曹彬教授团队提出的“病毒性感染中毒症(Viral Sepsis)” 这一学术概念,提醒临床医生病毒感染同样可能引发重症、多系统损伤及全身免疫失衡,这与细菌性肺炎存在本质区别,滥用抗生素无法改善预后,早期精准抗病毒治疗与科学的免疫调节才是关键。
警惕病毒感染相关并发症 病毒性肺炎易继发多种并发症,如流感后的真菌感染、心肌损伤、神经系统损伤,新冠感染后的血栓形成、曲霉或毛霉感染、肾损伤及凝血功能紊乱等,临床须加强监测与早期干预。
关注恢复期的长程健康管理 病毒性肺炎的恢复期往往较长,长新冠、流感后长期健康问题等都提示,肺炎并非单纯的急性病,可能对患者造成长期健康危害,临床须重视患者长期健康维护。
CAP未来研究热点
聚焦易感、重症与康复三大方向
谈及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未来研究方向,王一民教授表示,当前欧洲、美国已发布社区获得性肺炎相关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也正在推进 CAP 与 HAP 指南的更新工作,这些指南将为临床研究与实践提供重要指引。结合临床需求与学科发展,王一民教授认为未来研究将重点聚焦三个方向。
易感人群的发病机制研究 目前已知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者是肺炎的高发人群,但这类人群易感性的内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深入剖析发病机制,将为制定精准预防策略、减少肺炎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预防重症与降低病死率的研究 这是临床研究的核心目标,一方面需要围绕病原开展快速诊断技术研发与特效药物研制,另一方面要探索针对宿主的免疫调节方案,通过精准干预降低重症发生率与病死率,提高救治成功率。
恢复期健康管理 重症肺炎对患者的长期健康影响深远,研究须关注如何加速患者的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从“治愈”到“康复”的全程健康管理。
寄语一线医务工作者
深耕专业 守护健康
在世界肺炎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王一民教授呼吁大家持续关注肺炎这一常见且跨学科的疾病,因其对社会与患者健康的危害仍不容小觑。
针对一线医生的成长,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熟读指南,指南是临床经验与科学证据的结晶,是规范诊疗的重要依据;二是熟练掌握肺炎诊疗的核心技能,包括病原诊断、用药选择、影像解读及综合管理能力,为精准救治患者筑牢基础;三是积极开展临床研究,只有通过更多高质量研究探索疾病机制、积累临床证据,才能不断完善诊疗方案,更好地回答 “肺炎是什么、如何治疗、如何让患者更好康复” 等核心问题。
最后,王一民教授说道:“肺炎防治之路任重道远,愿与各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CCM)科同仁共勉,携手前行!”
感谢王一民教授审核
专家简介
王一民
中日友好医院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科主任助理
兼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CTS) 与美国胸科医师学院 (ACCP) 认证PCCM专科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分会常委
北京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委员
2020年北京市优秀医师
主要投身于呼吸系感染和新发突发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诊治工作,参与卫生健康委抗菌药物科学管理、流感防控等工作。
主持并参与重大专项3项,北京市科委重点攻关项目2项,医科院创新工程1项,第一作者(或通讯)发表SCI论文9篇(Lancet RM, ERJ等)
参编或编译书籍5部
CAP-China(中国肺炎研究协作组)联合发起人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呼吸采写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