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他汀类药物目前是心脑血管疾病(ASCVD)一级和二级预防的基石。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除降脂功能外,他汀类药物还具有多种功能,包括抗炎、调节免疫、抗增殖、抗氧化以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并且对革兰阴性菌及阳性菌均有抑制作用。尽管有报道称他汀类药物使用会引起一些神经系统等不良反应,但该类药物可能对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和原发性脑肿瘤患者具有治疗潜力,临床需要重视他汀类药物风险的预防。
他汀类药物是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一直是最常用的处方药之一。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以及死亡风险。最有效的他汀类药物在最大剂量下,可以使LDL-C平均降低55%~60%。他汀类药物在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方面获得了大量循证支持,是一线降胆固醇药物。根据ACC/AHA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年龄20-75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90mg/dL的患者,建议给予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类药物。
临床部分服用他汀类药物者会出现记忆力减退等状况,但症状都不严重,暂停服用他汀类药物后,症状得到逆转。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2012年发表声明风险警示,提示他汀类药物可能存在可逆性认知方面的副作用,如记忆丧失、意识模糊等,以及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升高等风险。
研究发现20%的患者因为肌肉症状无法耐受他汀治疗。尽管很多正在服用他汀的患者报告肌肉无力、疼痛以及关节痛等症状,但是这些表现可能只是反安慰剂效应(Nocebo)。SAMSON研究发现,90%的他汀副作用实际上是反安慰剂效应。
他汀相关肌痛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较大、女性、他汀相关肌痛家族史、饮酒和风湿病。某些药物会增加风险,包括秋水仙素、维拉帕米、地尔硫䓬、贝特类药物、蛋白酶抑制剂、唑类等。
大约1%的患者服用他汀后会出现无症状的、剂量相关的转氨酶水平升高>3 ULN,通常比较短暂,但仅此一项并不表示肝损害。他汀类药物肝毒性非常罕见,发生率约为0.001%。目前尚无法提前预测哪些患者会出现严重的肝毒性,医生应警惕这种罕见情况的相关症状和体征,特别是既往有肝病的患者。他汀类药物禁用于患有活动性肝病的患者以及转氨酶水平不明原因的持续升高的患者。
尽管自1987年始,他汀类药物就已进入临床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但直到2008年,人们才认识到其与新发2型糖尿病风险的适度增加有关。且这个结论在此后在纳入RCT研究的meta分析中得到了重复,但潜在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他汀类药物带来的低密度脂蛋白下降可能是其导致新发糖尿病风险增加的原因之一。在临床实践中,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的益处远大于风险,患者不必顾虑太多。而对于2型糖尿病高危患者(如超重或肥胖患者),建议医生给予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指导,并考虑对2型糖尿病的发展进行临床监测。
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经肝脏CYP 3A4代谢;与他汀类药物合用导致不良反应增加的CYP3A4抑制剂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拉霉素)、吡咯类抗真菌药(如奈法唑酮、伊曲康唑)、利福平、贝特类(尤其是吉非贝齐)、环孢素、他莫昔芬、胺碘酮、华法林、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䓬、卡维地洛、西咪替丁、质子泵抑制剂、HIV蛋白酶抑制剂。经CYP3A4代谢的他汀类药物,与CYP3A4抑制剂联合应用时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甚至增加横纹肌溶解等严重不良反应。
氟伐他汀主要经CYP2C9代谢;瑞舒伐他汀90%以原形排泄,约10%经CYP2C9代谢;普伐他汀、匹伐他汀不通过CYP3A4代谢。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疾病并联合多种药物治疗,临床中必须警惕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使用他汀类药物时应格外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不良反应,应注意避免联用或减少剂量。
来源:行为睡眠医学
血栓预防及血栓形成的治疗推荐丨2022 AHA/ASA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管理指南
指南共识 | 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临床管理中国指南(2022)
脑出血发病机制的诊断评估丨2022 AHA/ASA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管理指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