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长城三十载】胡大一教授:不忘初心,坚持创新,为心血管健康事业助力

2019-10-05作者:论坛报木易会议
长城会

mmexport1570268275329.jpg

从当初胡大一教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召开的不足百人心脏病介入培训班,到如今亚洲规模最大、全球排名第四的国际知名心脏病学会议,从一个经典走向另一个经典,长城心脏病学会议(以下简称“长城会”)已历经三十年载。

而立之年到来之际,第三十届长城会将于2019年10月10日—10月13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迎来新的征程。长城会是在什么情况下创立的?期间又发生了哪些转折?未来又将如何发展?带着这些问题,创始主席胡大一教授,带你走近长城会三十年发展史。

image003.jpg

胡大一教授

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创始主席、国家和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控制吸烟协会会长、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预防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等

我们知道,长城会是您于1989年创始的,您还记得当时创办长城会的初心是什么吗?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立的呢?

长城会是我与当时在美国Richmond的Virginia医学院行医,从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意大利心血管专家German Di Sciascio教授以及美籍华裔心外科医生Victorio O'Yek(胡慧智)教授等专家共同创办的。

1985年,我考取了世界卫生组织和教育部公派留学资格,到美国去做访问学者。从美国回来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那时,心血管医学技术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比如不敢为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运动试验,射频消融技术还没有正式启动,冠状动脉造影做的也很少,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手术虽然在阜外医院、西京医院等医院开展,但手术量很小,这些技术在中国都还没有得到广泛传播,但激光血管成形术在当时炒得很热。

在回国前,受医院的委托,我需要在美国做个详细地调研,于是走访了一些主要的大城市。这让我下定决定为国内医生和患者带回一些实用的临床技术,尤其是冠状动脉介入术、射频消融术和冠状动脉搭桥术——这三项在国外比较成熟,但在国内还没有得到真正落地普及的技术,以培养出一大批能够用这些技术来为中国患者服务的医生。而这三项技术也成为了后来举办长城会的基础。

1987年,我回国后,便与当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汪丽蕙院长,还有我的老师许玉韵教授,一起讨论我们能否搭建一个国际交流的平台,把在国外已经开展相对比较成熟的技术尽快地引进中国。我的想法一提出来,就得到了两位老师的支持,当即就开始讨论这个会议的名字,觉得“中国”、“中华”比较有争议,而“长城”是中国最好的象征,最后大家一致同意会议以“长城”命名。

长城会建立的初衷就是希望搭建一个培训平台,培养中国的心血管医生。把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的实在有用的核心技术,通过国际交流的方式,引进来并推广下去,让中国广大心血管病患者能够接受到现代诊疗新技术。长城会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是心血管领域第一个尝试开放技术,通过国际交流的方式举办的会议,这让我国大批的心血管医生,尤其是中青年医生接触到了新的技术,为他们后来成为技术骨干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长城会自创办以来,已经走过了三十年,可谓是进入了而立之年。您作为大会的创始人,是看着他一点点成长起来的。回顾长城会这三十年的成长历程,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回望长城会走过的这三十年,作为长城会的创始人,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坚持创新。长城会从当年的一个培训项目逐渐发展为一个大型的学术会议,每次创新和发展都是源于对医学有了日益深入的理解,也是这个思路,一直在引领着长城会不断发展。

比如1995年,我意识到学科交叉的重要性,于是与内分泌、肾内,甚至消化、口腔等学科展开合作。我相信当时这个想法不仅是在中国,甚至在世界上都是创新和前卫的。而交叉学科合作的展开,让长城会逐渐形成了一个更大的格局,也逐渐从“以疾病为中心”发展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这么多年来,长城会历经几次转折:一是从单纯的技术培训走向综合心脏病学、发展交叉医学、形成学科互动的新局面;二是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移;三是走出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迈向社会-生物-心理综合模式,增加医学人文内涵,更全面地覆盖心血管相关领域。

值得欣慰的是,三十年来,长城会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搭建了中国医生和国外医生的交流平台;另外,作为心血管医生技术培训的“摇篮”,长城会也培养了大批拥有核心技术的中国中青年专家,为中国心血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和技术基础。

自您卸任长城会的主席以来,一直在致力于心脏预防康复等方面的工作,是什么让您选择了慢病预防这一方向呢?对于未来的心脏预防康复方面的工作,您有什么样的规划呢?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我发现疾病预防工作发展比较落后,而心血管疾病预防是心血管健康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也是我近年来努力推动中国心肺康复事业,做心脏预防康复的重要原因。

关于心脏预防康复工作,我认为,应该将心、肺、肾等脏器看作一个整体,把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康复结合起来,联合最新的智能设备、大数据、远程医疗技术等,将预防康复推向基层,推向家庭,推向每一位患者身边。

经过三十年的成长,长城会已经发展为今天覆盖亚太、面向世界的万人学术盛会,见证并推动了我国心血管事业的发展。对于长城会的未来,您有什么样的期许和祝福呢?

长城会三十年来,围绕“健康理想,理想健康”的主题,始终秉持“公益、预防、规范、创新”的宗旨,积极倡导医学“回归人文、回归临床、回归基本功”。

我希望未来,长城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时考虑患者利益,一切为了人民健康。在发展的同时,注重传承长城精神,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延续,为全民心血管健康继续做出自己的贡献。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