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癌痛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约70%~90%的晚期肿瘤患者会经历中重度疼痛,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和生存期。近年来,国内外癌痛诊疗指南不断更新,强调了早期干预、综合治疗和全程管理的重要性。但基层医生对癌痛管理的最新进展了解有限,临床实践与指南之间存在差距,同时还存在疼痛评估不规范、不良反应管理意识薄弱等问题,导致部分患者疼痛控制不理想。
为提升广大医生对癌痛规范化诊疗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特别邀请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疼痛治疗科刘东颖教授团队,在2025年中国镇痛周之际,推出以“癌痛规范化全程管理”为主题的体系化专题活动。围绕癌痛发生机制、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管理、特殊人群处理等核心内容,结合典型病例,为医生提供系统、实用、前沿的知识体系,助力提升我国癌痛诊疗整体水平。
作者: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疼痛治疗科 刘维帅
1. 深入探讨癌痛的发生机制,帮助基层医生建立基础理论框架。
2. 介绍癌痛的常见分类方法及类型。
3. 结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疼痛治疗科的临床路径,分享复杂癌痛机制的解读与实战分类经验。
癌痛是肿瘤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肿瘤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癌痛的全程管理愈发重要。了解癌痛的发生机制和分类,有助于基层医生建立更为系统的癌痛管理理念。
癌痛的机制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肿瘤组织直接侵入附近组织或器官,如神经、血管等,导致持续的刺激或压迫,引发痛感。此类疼痛通常呈现为持续性、钝痛或刺痛。
肿瘤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如PGE2、IL-1等)可激活局部神经末梢,导致超敏反应。慢性炎症反应也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改变,增强疼痛感知。
肿瘤侵袭神经或神经根时,可导致神经损伤,从而引起神经病理性疼痛。这类疼痛往往呈现为刺痛、烧灼感或电击感。
肿瘤引发的代谢失调,如高钙血症、肝功能异常等,也可间接引发疼痛症状。
癌痛通常可以根据其病因、性质及临床表现分为几种类型:
主要由肿瘤侵袭局部组织和骨骼引起,通常表现为钝痛或钝痛性剧烈疼痛。常见于癌症晚期或转移性肿瘤。
由于肿瘤对内脏器官的压迫或侵袭引起,疼痛多为绞痛或钝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因肿瘤侵袭神经引发的疼痛,表现为烧灼感、刺痛、放射痛等,常见于神经系统转移的癌症患者。
由于癌痛往往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许多患者会同时经历躯体痛、内脏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组合。
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疼痛治疗科的临床实践中,癌痛的评估与癌痛的性质判断是诊疗流程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常用的疼痛评分工具,如简明疼痛调查表(Brief Pain Inventory,BPI)以及针对疼痛性质的疼痛量表,如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量表(Douleur Neuropathique 4 Questions,DN4)、骨癌痛评估量表(Bone Pain Assessment Tool,BPAT)等,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我们能够对癌痛的类型和强度进行准确分类,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主诉“麻木、放射性疼痛”的患者,我们利用DN4进行评分,≥4分可考虑诊断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同时根据疼痛的范围、结合体格检查,明确引起疼痛的神经,进而通过影像学检查进一步确认。在此基础上,对癌痛进行病因及镇痛的治疗。针对引起疼痛的责任病灶,可以采取化疗、靶向或放疗等抗肿瘤治疗;针对疼痛症状,可以处方阿片药物的同时,联合辅助镇痛药物(如抗惊厥药物,加巴喷丁或普瑞巴林等),同时也可以考虑射频神经热凝治疗、神经阻滞等微创介入技术。针对复合型癌痛患者,我们提倡多学科协作,结合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的综合方案,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案例:患者男性,64岁,胰腺癌术后,腹膜后、腹腔多发淋巴结转移,重度癌痛
患者主诉腹部脐周以上持续性疼痛,有麻木感,后腰部放射,平卧不能,NRS评分8分;下腹部钝痛,NRS评分4分,屈曲体位时稍缓解。通过疼痛评估,患者诊断为重度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合并内脏痛。遂在调整阿片药物剂量基础上,联合使用加巴喷丁胶囊及阿米替林,经药物调整后患者疼痛降至中度疼痛,且可平卧。遂继续给予CT引导下腹膜后无水酒精神经毁损术治疗,术后疼痛进一步缓解,降至轻度疼痛。
癌痛的发生机制复杂,涉及肿瘤的侵袭、炎症反应、代谢变化等多个方面。根据癌痛的不同类型,采用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基层医生能够更加精准地识别和治疗癌痛,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疼痛治疗科,主任医师,博士,硕导
中国抗癌协会·老年肿瘤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安宁疗护社会支持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舒缓医学分会常委
CSCO·中西医结合专家委员常委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营养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体评估专委会常委
国家卫健委能建中心·安宁疗护提升项目专家组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营养与支持治疗专委会主委
天津市抗癌协会·第二届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委会主委
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传统医学专委会副主委
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心理专委会副主委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营养专委会常委
天津市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专委会常委
疼痛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老年肿瘤专委会副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安宁社会支持专委会常委
天津市抗癌协会安宁疗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天津市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 委员
从事肿瘤临床和科研工作10余年,致力于恶性肿瘤的内科综合治疗和症状管理;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面上基金,博士后面上基金和局级课题等6项。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疼痛治疗科是国内癌痛管理领域的标杆科室,致力于为肿瘤患者提供全面、精准、人性化的疼痛管理服务。科室拥有卓越的医疗技术、先进的治疗理念和专业的医护团队,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无痛诊疗服务。
科室成立于1994年,其前身“除痛门诊”是国内最早开展癌痛居家治疗模式的科室之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科室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癌痛治疗中心。科室以“姑息治疗为主线、癌痛病因治疗和症状控制为重点、营养和心理支持为特色”,形成了多学科协作的治疗模式,涵盖肿瘤疼痛患者的筛查和咨询、病因治疗(化疗、靶向、免疫、放疗等)、镇痛药物治疗、微创介入治疗、营养评估和干预、心理评估与干预以及症状管理(恶性胸腹水、肠梗阻等)多个方面。科室门诊量达20000余人次/年,住院人数达2000余人次/年。
科室现有医生9名,其中高级职称4名,博士学历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团队成员在癌痛管理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也是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难治性癌痛学组组长、天津市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抗癌协会安宁疗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以及天津市麻醉与镇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挂靠单位。
科室在微创介入镇痛方面技术精湛,目前已常规开展的项目包括患者自控镇痛技术(PCA泵)、神经毁损术、射频热凝术、碘125粒子植入术、经皮椎体成形术、鞘内药物输注泵植入术等。这些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肿瘤术后疼痛综合征、骨转移疼痛、胰腺癌、胃癌等腹膜后转移导致的上腹部疼痛,以及盆腔肿瘤导致的会阴部疼痛等疾病的治疗中,为患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治疗选择。
科室是国家卫生健康委首批“癌性疼痛规范化治疗(GPM)示范病房”、中国抗癌协会“CPAI疼痛管理学院临床教育基地”、“难治性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基地”、“癌痛规范化能力提升医联体核心单位”和“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癌痛全程管理精准能力提升项目培训基地”。
科室还承担着重要的科研任务,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课题2项,局院级课题8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300万元;发表高水平SCI收录论文30余篇;主编或副主编撰写《难治性癌痛专家共识》《难治性癌痛诊断与治疗》《临床癌症疼痛治疗学》《疼痛病学诊疗手册:癌性疼痛分册》《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CACA)—老年保护》;牵头编写《患者自控镇痛治疗癌痛专家共识》、《癌性爆发痛专家共识》。
此外,科室还承担带教职责,为全国多家肿瘤专科医院及大型综合医院培养了50余名癌痛专科医师、药师和护师,为推动国内癌痛规范化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