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神经指南: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糖皮质激素治疗专家系列建议(五)

2024-02-06作者:李稳资讯
非原创
关键词

儿童;重症肌无力;糖皮质激素


1 概况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所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点是自主运动时骨骼肌明显易疲劳和无力,经休息或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发病年龄在18岁之前的MG称为青少年重症肌无力(juvenile myasthenia gravis,JMG)。

重症肌无力的发病率为每年(0.17~3.00)/100000,患病率为7.77/100 000,我国MG发病率约为0.68/100000。MG的发病年龄具有显著的种族差异,一项荟萃分析估计JMG年发病率为(0.10~0.50)/100000。在中国儿童MG发病年龄高峰在出生后第2年及第3年,早于1岁发病非常罕见,国内多项回顾性研究显示,MG患儿中3岁前发病占50.3%~68.0%。中国南方MG患者的大样本量的临床回顾性研究中,45%患者在14岁以及14岁前起病,其中50%患者发病年龄在6岁前。



此病可累及眼外肌、颜面肌、球部肌、颈项肌、肢带肌及呼吸肌,临床表现轻重不等。根据受累肌群不同,临床可分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ocular myasthenia gravis,OMG)及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eneralized myasthenia gravis,GMG)。中国JMG中以OMG为主,约为75%。



多种致病性自身抗体与重症肌无力有关,包括最常见的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 autoantibody,AChR-ab)、酪氨酸激酶肌肉受体抗体(muscle-specific tyrosine kinase autoantibody,MuSK-ab)、脂蛋白受体相关膜蛋白4抗体(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4,LRP4-ab)。重症肌无力血清学分型包括AchR-ab阳性MG、MuSK-ab阳性MG、LRP4-ab阳性MG及抗体阴性重症肌无力(seronegative myasthenia gravis,SNMG)。青春期前JMG中约50%为AChR-ab阳性。极少比例AChR-ab阴性患儿中可以测到MuSK-ab或者LRP4-ab,MuSK-ab阳性患儿多症状较重,以球部、肩、颈及呼吸肌受累为主,较少累及眼部肌群,而LRP4-ab阳性患儿症状偏轻。而不同血清学分型的MG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存在差异。

2 临床常见问题

JMG患者中开展随机对照试验困难及相关数据的缺乏,很多JMG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理念,均来源于成人MG的临床试验及真实世界数据。


临床常见问题:(1)糖皮质激素使用的剂量与疗程问题:2019年7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药理学组、神经学组和儿童药物专业委员会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进行了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糖皮质激素应用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儿童MG患者中糖皮质激素应用规范率仅为13.7%;(2)JMG的鉴别诊断中更需要关注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congenital myasthenic syndrome,CMS),例如:多数患儿发病年龄较早(<1岁,甚至于新生儿期起病),常见多肌群受累,可合并先天性关节挛缩、脊柱侧弯,部分对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无反应或症状恶化,MG相关抗体阴性及免疫治疗无效等;(3)由于JMG的自发缓解率较高,尤其在青春期前,而长期免疫抑制治疗的副反应对儿童影响更大,因此糖皮质激素治疗时机及糖皮质激素的规范化应用在患儿中更为关键;(4)一些二线免疫抑制剂治疗至今尚未获得JMG的适应证,胸腺切除、利妥昔单抗应用对未成熟免疫系统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胸腺切除及血浆置换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难度;(5)一些目前应用于成人MG临床结局的评估量表尚未在JMG中得到验证,其中一些项目并不适合JMG患者,尤其是年龄较小群体。

3 糖皮质激素治疗应用的建议

虽然目前缺乏JMG中糖皮质激素应用的随机对照研究,糖皮质激素已成为JMG免疫抑制治疗中的首选,本文结合文献复习及参编专家意见,针对糖皮质激素在JMG中的应用提出以下建议。



3.1 糖皮质激素治疗时机 由于JMG具有较高的自发缓解率,对启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时机建议如下:(1)JMG中的OMG在非药物干预或服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单药治疗后,仅表现为轻度上睑下垂(大部分清醒时间内不会导致视物时头位异常),可考虑密切观察病情,暂缓应用免疫抑制相关治疗;(2)单用胆碱酯酶抑制剂不能有效改善的OMG和GMG患儿,均首选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3)病情重,合并球部肌和(或)呼吸肌受累的GMG患儿,需要尽快达到治疗效果且尽量规避激素治疗初期肌无力加重的出现,建议糖皮质激素加量速度放缓,必要时可在应用糖皮质激素前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注射或者血浆置换,注意呼吸监护与管理。



3.2 糖皮质激素治疗应用 既往JMG糖皮质激素治疗常用足量起始治疗逐渐减量的方法(减量法),如醋酸泼尼松醋酸泼尼松龙从大剂量起始[1~2mg/(kg·d),最大剂量60mg/d],然后逐渐减量。新近更多文献推荐醋酸泼尼松或者醋酸泼尼松龙的起始剂量为每日或隔日0.5mg/kg,根据症状情况,逐渐上调剂量(增量法),直至每日或者隔日最大剂量为1.0~1.5mg/kg(最大剂量60mg/d),起效时间通常为2~4周,但最大治疗效果常需数月。达到治疗目标后逐渐停用胆碱酯酶抑制剂,缓慢减少糖皮质激素直至隔日每天剂量15~20mg。但目前尚无统一的疗程推荐,JMG治疗中所需的最大剂量越高,常需要更长疗程来维持治疗及减量。长期每日使用糖皮质激素副反应明显,相关文献建议进行隔日疗法。


糖皮质激素种类主要为口服醋酸泼尼松(或醋酸泼尼松龙),甲基强的松龙临床应用少。治疗方案推荐应用增量法。醋酸泼尼松或者醋酸泼尼松龙(5mg醋酸泼尼松醋酸泼尼松龙相当于4mg甲基泼尼松龙)起始剂量从低剂量开始[0.5mg/(kg·d),最大20mg/d],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结合药物起效时间,每2~4周逐渐增加5~10mg,最大剂量不超过1.5mg/(kg·d),最大60mg/d。在最低有效剂量达到病情缓解后维持6~8周,每2~4周下调5.0~10mg,直至低剂量0.5mg/(kg·d)后每4~8周缓慢下调2.5~5.0mg直至停药。疗程建议1年以上,部分需要较大有效剂量的患儿,疗程可至1.5~2.0年。建议起始治疗时给药采用每日晨起顿服,针对肥胖、生长缓慢等糖皮质激素副反应明显的患儿,建议尽早改为隔日疗法。



发生肌无力危象时,在有效呼吸支持的前提下,推荐血浆置换或IVIG治疗,糖皮质激素可考虑从大剂量开始,然后逐渐减量。



3.3 糖皮质激素转为其他免疫抑制剂或联合其他免疫治疗的建议 MG二线免疫抑制剂包括: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酯他克莫司利妥昔单抗等药物。除免疫抑制剂外,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或血浆置换也可作为JMG中GMG长期的维持治疗。


二线免疫抑制剂应用于:(1)糖皮质激素无效;(2)糖皮质激素依赖;(3)治疗期间出现糖皮质激素严重不良反应。


3.4 糖皮质激素治疗注意的问题 有系统综述分析了糖皮质激素治疗中肌无力加重的情况,共纳入27篇相关文献,发现在715例患者中出现238次初期肌无力加重,比率为33.3%,包括常规剂量及大剂量冲击剂量;大部分为轻到中度;初期肌无力加重主要发生在治疗开始后12h到21d,大部分研究中平均发生时间在开始治疗后4~6d,虽然这些数据大多来自于成人,但可供儿童患者借鉴,故建议:(1)告知患儿及患儿家长,在治疗初期可能出现暂时的肌无力症状加重;(2)GMG患儿糖皮质激素治疗初期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建议收入院治疗,尤其是球部肌和(或)呼吸肌受累患儿。


糖皮质激素治疗前需要排除特殊感染,在治疗期间定期随访监测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参考总论相关内容)。


本建议针对糖皮质激素在JMG中应用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指导建议,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期待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开展,为其激素的应用提供更多的循证依据。


通讯作者:周水珍
参考文献: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22 Vol.37(5):340-343
来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 评论

查看更多